
作者:劉春燕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3月
ISBN👩🏻🦯➡️🚣♂️:978-7-208-18708-5
內容簡介:本書的核心是講茶的社會生命🔝。所謂社會生命,指的是通俗意義上的大眾生命🗾📉,即作為商品的茶🚞,如何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從狹義的“社會生命”來看,任何人和事物,無不是社會性的,本書題目中“一片樹葉的社會生命”,也蘊含著“即便是一片像茶葉這樣的小小樹葉🕺🏿,也無不是在社會安排、運作和管理下出現的”🧔🏻♀️。作為商品的茶,在進入百姓日常生活之前,先是以“仙藥”的形式出現,後來則是人際交往圈子裏的中介物。作為進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商品茶,交織著權力、金融與技術👩🏼🦰🧑🏼💼,最終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成為茶山經濟和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之一。在茶從最初的交際中介物👨🏻🏭,進入百姓生活後,其實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它所展示的,是社會整體管理風格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序言1
前言1
第一章飲食、茶與文化物1
一、 茶樹的文化建構與知識重構3
二🕵️♂️、 營養、成癮與文化主義41
三、 時空視角下的文化物51
第二章美味茶飲的誕生64
一、 前茶飲時代65
二、 “美味”茶飲的文化製作73
三、 茶飲興起的歷史片段87
第三章繁榮121
一、 寺觀茶的自給與饋贈122
二、 貢茶的生產與分配131
三、 商品茶及其國有化趨勢154第四章衰落195
一、 茶飲退出日常生活196
二、 動蕩的茶山:飲茶退潮之後228
三、 文化👨🏻🎓、意識形態與飲茶沖突262
第五章復興276
一🥽、 茶飲復興277
二、 社會、文化與茶飲重建315
三、 芽葉茶的商品化與世界擴張329
參考文獻342
序言
二十年前,劉春燕以《茶葉歷史景觀——生產、流通👨❤️💋👨、消費、文化》的博士論文通過答辯,獲得歷史學(歷史地理專業)博士學位。現在,她最新完成的一部書稿《茶💌:一片樹葉的社會生命》展示在我的電腦屏幕上👳🏼♂️,等待我作序。我一直將為自己指導的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作序視為指導工作的延續🧜🏻♂️,當作導師應盡的義務👏🏿。但對他們畢業以後完成的著作📰,我並沒有作序的義務,而是要看我是否有興趣🏬🧑🏽,還得看它的質量是否達到了我心目中的標準。所以當春燕向我提出要求時,我告訴她得給我足夠時間,容我看過後才能決定👩🌾。但在看完後我沒有告訴她我的決定🕵🏿♀️,而是直接寫下了這篇序文。
我已經記不得她那篇博士論文的具體內容⏏️🧑,但我確信她的新著絕不是前者的內容擴充🦧,而是基於創新的研究方法和體系。
對同一事物或人物😒,依據不同的學科理論😝,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成果。盡管其基本事實👷🏻、數據和時空概念並無二致🔢,顯示效果卻可以有很大的差異,甚至給人不同的感覺。以茶葉為例,在科學的範疇中研究,是將茶葉完全當作一種物質,在各相關學科——如生物學、化學、農學、生態學、遺傳學🏌️♀️、醫學、藥學、營養學等——領域內,或者是多學科結合,則是根據各自的原理和規範進行研究並得出結論。對茶葉在人文範疇中研究,是將茶葉當作人類文明和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因素🧏🏿,研究它在人類文明的不同階段、不同場合所起的物質的和精神的作用🪚,與人類的個人或群體🦀、社會形成的關系和影響。
用生物學研究茶葉🧎🏻♂️➡️,要從茶這個物種的形成過程開始。從歷史學研究茶葉,是從人類發現和利用茶樹🚺、茶葉開始,研究茶葉的生產🧒🧙🏽、加工🤘🏼、管理、流通、儲存😚、銷售🙎♀️、消費🧑🏻🦱🐒、稅收、貿易等活動的過程和變遷,以及人們的飲茶方式👩❤️👩、場所⚽️、器物等,由此形成的文學、藝術、觀念、意境🙍🏿♀️、情趣等構成的茶文化的形成和變遷過程。從地理學研究茶葉👨🏽✈️,就是要研究茶葉和上述與茶葉相關的各種要素的空間分布。如野生茶樹、茶種的分布,栽培茶的起源地及其傳播範圍⭐️,不同茶樹類型、茶葉品種的分布,茶葉的產地🧎🏻♀️➡️、加工地⚇、行銷區、消費區的分布🗝,茶葉的運輸和貿易路線💴,茶文化的區域特征和空間分布,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的影響。從歷史地理學研究茶葉,是要研究歷史時期的茶葉和茶文化地理,上述與茶葉及與茶葉相關的人文、自然要素的空間分布及其在時間序列下的變化🙆🏽♀️。這裏所指的歷史時期的起點🫶,是當地開始種茶、采茶、加工茶✥、飲茶🌍、銷茶🔬、形成茶文化的時間🏮,而不是當地開始有文字記錄歷史的時間,因此並無統一的起訖點,中間也未必延續,一切都應從實際出發。
用生物學研究茶葉屬於科學範疇😨,茶葉純粹是作為物質。從歷史學研究茶葉,涉及科學與人文兩個範疇🏂🏼,既有物質也有精神。從茶樹🧚🏽、茶葉的利用🦺、生產、加工等到飲茶方式、場所、器物等都有具體的事實、人物👴🏽、實物🧤、數據等,是客觀存在🏅🎥。但構成茶文化的文學、藝術、觀念👉🏻、意境、情境等🐨,卻屬於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沒有被記錄下來,就會隨著相關人物或群體的逝去而消失🧑🏻🦽。而且即使在當時也不會有一致的評價和標準答案📄。用歷史地理學研究茶葉,必須綜合運用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如茶葉的栽培⏺、傳播、生產、加工、流通🧘🏼♂️、儲存🏯、消費🥉、貿易🏄🏽,無不與氣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等條件有關,茶文化也難免不受這些條件的影響。但主要還是運用歷史人文地理的方法⛹🏿♂️👨🏼,著重研究涉及的經濟、產業、賦稅🐇、製度、交通運輸🕵🏼、城市、人口🌧、商業、民族、文化、宗教、藝術等因素。由於迄今為止中國歷史地理學沒有歷史社會地理這一分支🏊🏼♀️👈🏽,實際包含於歷史人文地理之中👩🏿🍳,但往往因之而對社會地理有所忽略🕙。
當年撰寫博士學位論文時🕶,劉春燕“對茶葉的研究興趣出於經濟目的👨🏼⚕️🌮,想要弄清楚哪些因素決定了茶葉經濟的興衰🥪🌵,如何才能振興中國茶葉經濟”⛹🏽🏄🏼♂️。但在以往近二十年間,她“獲得了許多社會學、人類學領域專家學者的指導🏋🏽♀️,學習🦨、思考與交流的學術探索環境”,已經自覺地從社會學👈🏻、人類學的視角,運用社會學、歷史社會地理學的方法🥭,對同一片茶葉進行觀察、分析和思考,自然取得了新的成果⟹。
正如她所指出的🤘🏽,茶葉並不是人類維持生存的必需品👰🏻♂️,其苦澀的味道對人類產生的吸引力極為有限🫵🏻🧏,采摘茶樹葉子製作飲食也只是區域性的偶然現象。茶葉從被發現✮👷🏿♀️,作為蔬菜、藥物被利用,再轉而成為日常飲料的過程十分漫長,本來就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因而也隨著時間、空間、物質、精神、個體、群體的演進而變幻🤹🏼♂️。無論是茶味的誕生🐅、茶飲的興起🙎🏿,從唐朝後期開始出現的繁榮和商品茶的興盛🏡,還是從南宋以後茶的衰落,以至茶飲退出了日常生活,到明代中葉後茶飲和茶業的復興🫧,都不是用單一的因素所能解釋🧑🏽🍳🔪,或用哪一種學科的研究所能解決。將這一片茶葉置於最廣闊的領域🍂,作多角度⚃😁、全方位、長時段的觀察🧲、分析和記錄,才能重構其歷史事實💋,確定其社會屬性,揭示其文化本質。劉春燕在歷史學🍥、歷史地理學的基礎上,拓展到社會學、人類學、歷史社會地理學🪺,正是她的優勢所在和成功的關鍵。至於本書引述的詳盡,分析的細致,推理的嚴密🍆,文字的可讀和結論的可信,讀者自能體會🫵,無須我贅言。
不過作為她曾經的歷史地理研究方向的導師,我還有更大的期望。如果用歷史社會地理學的要求來衡量,本書對所涉及的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要素的空間分布及演變的考察和研究還顯得不足🧑⚕️。或許這正是她下一個目標,那我們就共同期待著。
十多年前我參觀倫敦最大的一家茶葉商店💃🏽,發現在兩層樓面的陳列銷售的茶葉商品中,中國產的茶葉只放了一個櫃臺,只有四個品種,其余幾乎全部是錫蘭茶和印度茶。回國後我查了相關資料,了解到當時全世界茶葉出口量最大的是斯裏蘭卡和中國🧝🏻♂️➗,但斯裏蘭卡茶(錫蘭茶)的產值差不多是中國茶的一倍。看來劉春燕當年“如何才能振興中國茶葉經濟”的願望還有現實意義,那麽這本書提供給我們的🫲🏼,不僅是茶葉的歷史、茶葉的地理🪖、茶葉的故事和社會學👨🏻🎨、人類學中的茶葉🦂,也應該包括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葛劍雄2024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