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綜述 | 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消費社會學論壇

創建時間:  2024-07-11  莫曉燕   瀏覽次數:   返回

7月6日-7日,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消費社會學論壇於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行🪠。此次論壇由中國社會學會消費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意昂3、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意昂3、東南大學人文意昂3🤴🏼、中國社會科意昂3社會學研究所共同主辦🏤,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變遷中的消費社會學研究”。論壇得到中國社會科意昂3“登峰戰略”消費與文化社會學新興交叉學科建設計劃支持👶🏿。

會議第一單元,東南大學王寧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辭。在東南大學靳海鵬副教授主持的第二單元中,共有7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分享。東南大學王寧教授從“懷舊消費”的社會現象引入,在梳理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懷舊率”問題🧑🏼‍🏭👨🏼‍✈️,並建構了“療愈型懷舊”和“賦值型懷舊”兩種消費類型,認為懷舊消費對於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環境汙染🌴、生態破壞以及消費主義對人際關系的沖擊🦸‍♂️,具有某種糾偏功能。華東師範大學吳金海副教授以消費社會學的視角對托夫勒提出的“產消者”概念進行了理論改造,從時間/效率維度重新解讀了生產和消費的本質🎰,認為改造後的概念有助於理清三次浪潮演進過程中生產與消費之間相互均衡狀態的變化🪧。北京理工大學劉文玲副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回顧碳普惠機製發展歷程與實踐模式的基礎上,指出碳普惠實踐的政府主導、企業主導與平臺型三類運行模式🥛🕖,並重點探討了三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問題。浙江省委黨校林曉珊教授從現象層面與學理層面對國潮消費現象進行了界定🧓🏻🧚‍♀️,並以“馬面裙消費”作為具體切入點,探討了國潮消費的文化邏輯以及其中涉及的性別議題。雲南大學史驥助理研究員與碩士生李奕芊通過參與式觀察,研究了民族旅拍的生產方式與消費邏輯,指出民族旅拍是遊客基於對旅遊地的凝視做出的消費選擇😼,認為旅拍的類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更加強調遊客🤦🏿、妝造💂‍♀️、場所的融合,相對淡化了三者之間的文化歷史關系🚴‍♀️🧘🏽‍♀️。中山大學博士生林佳鵬利用CGSS(2018)調查數據,將社會流動界定為教育流動與職業流動兩部分⚂👩🏿‍🦲,分析其對於閱讀、參加文化活動💂🏿、看電視等六類文化消費的影響👩‍👦‍👦,認為社會流動能夠影響文化消費習俗⚀,且教育流動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大於職業流動。中國社科院黃燕華助理研究員認為國潮消費既是社會文化現象,也是生產消費實踐,並通過對某護膚品牌的研究🧔🏿‍♀️,剖析了國潮消費的組織過程和運作邏輯,強調了文化要素對於國貨生產的形塑作用。

本單元評議人為《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陸影副編審遼寧社科院李陽研究員分別對本單元發言作了細致點評。認為本單元發言人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聚焦了新興消費議題,並指出可以在概念界定與寫作結構方面進一步完善文章。

在《學海》雜誌畢素華主編主持的第三單元中𓀆🪣,共有7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分享。中國社科院朱迪研究員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的消費社會學學科建設問題👨🏼‍⚕️,指出人工智能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深刻影響,包括生產與消費的新交互模式🎓,文化生產-消費中的新型不平等,以及一系列消費風險,由此需要更新消費與文化社會學相關理論和研究範式🚭,提出建設新時代消費與文化社會學新興交叉學科。中國社會科意昂3大學博士生姚茗元參考場景理論👸🏿👅,在梳理人工智能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提出了人工智能嵌入消費過程的分析框架🧏🏻,認為其通過構建營銷場景🛩👉🏿、信息場景與分享場景來影響消費過程👱。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生景煒基於訪談材料與豆瓣平臺的網絡民族誌👼🏻,分享了閑魚平臺二手服裝交易的互動邏輯,展示了在交易前後🧛🏼,買賣雙方互相篩選的策略,以及圍繞二手衣物展開的復雜領有(Appropriation)過程等互動邏輯👨🏽‍🔬。中山大學劉晨教授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將線上二手交易劃分為社交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兩種類型,並展示了其中的話術與互動方式,認為數字化二手交易也重塑了線下空間🆗,並進一步探討了二手交易的倫理與道德問題,認為二手交易不等同於可持續消費。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吳軍教授及碩士生華怡、王修齊利用場景與蜂鳴理論🖥,構建了靜態與動態兩個分析維度🙎🏻,對中國95個城市的舒適物進行了數據分析與特征描述,並進一步解釋了影響城市場景狀態和特征的機製🧑🏽‍🦲。中山大學黎相宜副教授與本科生龔澤玉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案例🚼,將“城市舒適物”擴展到“城市群舒適物”🤮🤾🏽‍♂️,並探討其中多棲消費的價值兌現機製及其調適👨🏿‍🦰,指出多棲消費者通過消費升級🧑‍🏫、低欲望狀態🥒、消費降級😏、過度消費四種策略,最大化兌現了消費的功能價值、享樂價值和社會價值。廣東省社科院鄭姝莉副研究員以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逝世事件為切入點,探討了消費泛道德化問題🧠,指出“算法時代”媒體擅長運用工具引導集體情緒,助推道德消費群體極化,因此產生情緒傳染效應,加劇了消費泛道德化現象。

本單元評議人王寧教授與吳軍教授分別點評了7位發言人的文章📣🌬。認為發言人關註的議題較為前沿👋🏽,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同時,對場景與舒適物的研究能夠為消費社會學提供新的視角🖍。此外,也指出發言人在文章寫作中的共性問題,例如🧙🏼‍♀️,概念界定需要更加清晰,研究問題與研究背景需要提升融合度。

在雲南大學史驥助理研究員主持的第四單元中,共有7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分享☝🏽👩🏿‍🚒。中國社科院劉怡然助理研究員以城市社區為研究對象💇🏼‍♀️,描述了城市青年群體消費方式的新特征,指出其關註的焦點從遠方和未來回到了附近和現在,認為國家、企業以及青年群體通過文化的再創造🏗,將消費引入社區,激發了社區參與的可持續性,為社區治理註入了新的活力🙊。南京大學陳瑋助理教授與本科生陳詩堯以青年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政治消費主義對於青年群體的政治參與影響💅🏽,指出政治消費主義連通了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能夠彌補女性在政治參與領域的長期弱勢🎅🏽,男性的政治消費行為遵循理性主義邏輯🧎🏻‍♂️,女性則傾向於感性主義邏輯🙅🏽‍♂️,因此女性更關註商品的政治性🤷、道德性等附加價值,並通過抵製購買和支持性購買兩種方式進行政治消費。北京工業大學李升教授與碩士生沈月月基於對G縣酒吧消費者的訪談🤦🏿‍♀️,將“清吧”劃分為飲酒放松的物質空間消費🍷、熟人互動的關系空間消費🪳、認同青春的符號空間消費三種類型🫲,並進一步分析了其中的邊界意義,指出縣域“清吧”同時具有空間邊界、消費邊界🚶‍♂️‍➡️⬛️、群體邊界三種社會邊界👩‍🍳。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陳璐講師對110個退休老人訪談材料進行了紮根理論分析,認為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非官方的健康信息喪失了存在合法性,健康知識的傳播出現了媒介化趨勢✧,而養生不同於國家推行的標準化健康知識和技能,呈現高度個體化與個性化狀態。東南大學碩士生冒州與陸吳棋指出當前青年的輕型化消費具有消費的體驗化🧑🏽‍🍼、消費支出的小額化與消費預算的算計化三個特征,並且綜合生命周期位置和時代位置構建了解釋框架🛁,認為青年輕型化消費是個體生命歷程與時代特征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山大學方薌副教授與博士生顧若蘭從補償性消費視角出發🐟,對15位青年正畸者進行了考察,指出其動機包括身體缺損驅動🤦🏿‍♂️、自尊受損驅動與歸屬感缺失驅動三種類型🥁,認為個體內在需求匱乏與主體性意識的覺醒📪,觸發了正畸“非黃金期”的錯位實踐,並且主體性發揮的不同程度導致了“逃避模式”、“敷衍模式”和“配合模式”三類醫患溝通和決策模式。中國社科院博士後王倩楠等人基於新家庭主義視角分析了中國寵物市場崛起的內在原因,指出推動中國寵物市場興起的底層邏輯是消費者觀念的轉型,認為寵物可以扮演“擬孩化”的角色⚙️,青年在養寵實踐中可以獲得類親情感受、本真性自我以及共益性精神。

本單元評議人中國社科院楊可副研究員認為前3位發言人的研究議題較為獨特👩🏼,拓寬了消費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但也存在概念界定不明的問題,如“政治消費”與“政治消費主義”的區分不夠明確。北京工業大學趙衛華教授指出後4位發言人的研究理論創新性較強,提出正畸行為的“健康”與“美觀”雙重標準,希望研究者能夠進一步完善思考。

廣東省社科院鄭姝莉副研究員主持的第五單元中,共有6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分享。安徽大學範和生教授與博士生王燕指出國潮消費經歷了傳統國貨消費、國潮品牌消費與國潮多元消費三個階段,並且將Z世代國潮消費劃分為“現實選擇審慎型”、“中華文化熱愛型”、“傳統慣習支配型”與“愛國情感補償型”四種行動類型🤷🏽,認為Z世代國潮消費的崛起,與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發展趨勢在集體情感上具有高度共鳴性。蘇州大學王赟副教授與學生王鈺蘊以黃牛代買奶茶的現象為例,通過消費研究的歷史脈絡分析⛓️‍💥,指出相對於歸納-演繹邏輯下作為社會事實的消費,消費更應被界定為嵌入具體情境裏的事實和符號的聯合😚,並發揮著社會化過程之形式的作用🪐。合肥工業大學劉凱強講師分析了低齡銀發消費現象👸🏻,總結出“廣場舞延伸的關系型消費”、“身體關註發起的保養型消費”、“旅遊福祉映射的比照型消費”👡👔、“數字禮物蘊含的認同型消費”四種低齡銀發消費類型,呼籲國家提高對低齡銀發消費市場的重視。東南大學博士生王潤奇聚焦青年共享住宿消費話題♚,以愛彼迎消費者為研究對象,認為在其消費實踐中,所依托的場域由線上與線下兩個部分組成,一方面♖,消費過程結束以後的評論與付出是互聯網場域延伸出的分享實踐,另一方面,共享住宿帶來的獨異性成為一種中產階層的重要資本。東南大學靳海鵬副教授以實踐理論為分析視角,強調國潮消費中不同類型的異質性,指出博物館文創產品消費是一種以青年消費者為載體的社會實踐🔺,認為其物質元素包括產品升級(超越紀念品)、技術滲透(多元可供性)和場域分化(線下線上並行)三方面特征;能力元素涉及數字素養、文化意識和消費慣習三個方面;意義元素包含旅遊紀念、新奇體驗、生活趣味和禮物贈送四個維度,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青年群體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消費實踐⛹🏽‍♂️。常州大學路陽講師以哈爾濱文旅消費熱潮為例,認為青年群體通過作為儀式的集體性消費熱潮來再現和建構其生活方式,哈爾濱爆火則體現了本真性建構與集體情感催生的邏輯🕌。

本單元評議人浙江省社科院陳思宇副研究員肯定了前3位發言人的精彩分享,認為文章結構合理👩🏼‍🏭,框架清晰明確🧒🏼,但也指出了“黃牛奶茶”的用詞容易引發歧義等問題👋🏼。中國社科院黃燕華助理研究員認為後3位發言人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潛力,期望能夠進一步分析愛彼迎用戶的個人特質,建議提升文章層次,凸顯集體歡騰概念的傳統與現代比較視角。

會議第六單元,在經過各單元主持人和評議人討論投票後👩‍🚀,產生5篇論壇推薦論文👩‍❤️‍👨,名單由王寧教授宣布®️👌🏽。分別是:

1🥗、史驥、李奕芊(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 助理研究員/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 碩士生):《流水線🙎🏼‍♀️、體驗與消費場所:自我導向凝視下的民族旅拍》

2、姚茗元(中國社會科意昂3大學 博士生)🏮:《智造場景🔊🧎‍♀️‍➡️:人工智能嵌入消費過程的場景營造》

3✊🏻、黎相宜👧🏻、龔澤玉(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意昂3副教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意昂3 本科生):《環流在城際:粵港澳城市群舒適物與多棲消費的價值兌現》

4、王倩楠、劉學🦹🏽‍♀️、楊婷婷(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 博士後/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 副研究員/寵物行業學者):《人寵關系轉型與寵物市場的崛起——基於新家庭主義視角的社會學分析》

5😚、王潤奇(東南大學 博士生)🧔🏻‍♀️:《“合”而不同:青年共享住宿的消費趣味與獨異性探究》

更多圖文信息

(供稿🟠:張敦福🧗‍♀️,整理🧘🏿‍♀️:姚茗元)

報告人 報告時間(年月日)
報告時間(當日具體時間) 報告地點

上一條👳‍♂️:論壇綜述 | 中國社會學會2024學術年會“第三屆經濟社會學與跨國企業研究”分論壇

下一條:論壇綜述 | 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論壇


論壇綜述 | 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消費社會學論壇

創建時間:  2024-07-11  莫曉燕   瀏覽次數:   返回

7月6日-7日🏇🏿,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消費社會學論壇於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行。此次論壇由中國社會學會消費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意昂3、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意昂3、東南大學人文意昂3、中國社會科意昂3社會學研究所共同主辦,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變遷中的消費社會學研究”。論壇得到中國社會科意昂3“登峰戰略”消費與文化社會學新興交叉學科建設計劃支持。

會議第一單元,東南大學王寧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辭💜。在東南大學靳海鵬副教授主持的第二單元中🕵️‍♂️,共有7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分享🏌🏼。東南大學王寧教授從“懷舊消費”的社會現象引入,在梳理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懷舊率”問題,並建構了“療愈型懷舊”和“賦值型懷舊”兩種消費類型,認為懷舊消費對於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環境汙染、生態破壞以及消費主義對人際關系的沖擊,具有某種糾偏功能💊。華東師範大學吳金海副教授以消費社會學的視角對托夫勒提出的“產消者”概念進行了理論改造👆🏼,從時間/效率維度重新解讀了生產和消費的本質🔈,認為改造後的概念有助於理清三次浪潮演進過程中生產與消費之間相互均衡狀態的變化🏂。北京理工大學劉文玲副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回顧碳普惠機製發展歷程與實踐模式的基礎上🧗🏿,指出碳普惠實踐的政府主導🐸、企業主導與平臺型三類運行模式🍚,並重點探討了三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問題🧉。浙江省委黨校林曉珊教授從現象層面與學理層面對國潮消費現象進行了界定🙍🏽,並以“馬面裙消費”作為具體切入點,探討了國潮消費的文化邏輯以及其中涉及的性別議題。雲南大學史驥助理研究員與碩士生李奕芊通過參與式觀察🎚,研究了民族旅拍的生產方式與消費邏輯,指出民族旅拍是遊客基於對旅遊地的凝視做出的消費選擇,認為旅拍的類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更加強調遊客、妝造、場所的融合,相對淡化了三者之間的文化歷史關系。中山大學博士生林佳鵬利用CGSS(2018)調查數據,將社會流動界定為教育流動與職業流動兩部分🌀,分析其對於閱讀、參加文化活動、看電視等六類文化消費的影響⏳,認為社會流動能夠影響文化消費習俗🪻,且教育流動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大於職業流動。中國社科院黃燕華助理研究員認為國潮消費既是社會文化現象🕋,也是生產消費實踐🥵,並通過對某護膚品牌的研究,剖析了國潮消費的組織過程和運作邏輯,強調了文化要素對於國貨生產的形塑作用。

本單元評議人為《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陸影副編審遼寧社科院李陽研究員分別對本單元發言作了細致點評。認為本單元發言人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聚焦了新興消費議題,並指出可以在概念界定與寫作結構方面進一步完善文章。

在《學海》雜誌畢素華主編主持的第三單元中👂,共有7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分享⇨。中國社科院朱迪研究員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的消費社會學學科建設問題,指出人工智能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深刻影響,包括生產與消費的新交互模式👩🏽‍💻,文化生產-消費中的新型不平等🧞‍♀️🔧,以及一系列消費風險,由此需要更新消費與文化社會學相關理論和研究範式,提出建設新時代消費與文化社會學新興交叉學科🙇🏻‍♀️✊🏻。中國社會科意昂3大學博士生姚茗元參考場景理論,在梳理人工智能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提出了人工智能嵌入消費過程的分析框架,認為其通過構建營銷場景、信息場景與分享場景來影響消費過程𓀘。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生景煒基於訪談材料與豆瓣平臺的網絡民族誌,分享了閑魚平臺二手服裝交易的互動邏輯,展示了在交易前後,買賣雙方互相篩選的策略👩🏻‍⚕️,以及圍繞二手衣物展開的復雜領有(Appropriation)過程等互動邏輯。中山大學劉晨教授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將線上二手交易劃分為社交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兩種類型,並展示了其中的話術與互動方式🤪,認為數字化二手交易也重塑了線下空間,並進一步探討了二手交易的倫理與道德問題,認為二手交易不等同於可持續消費🦣。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吳軍教授及碩士生華怡、王修齊利用場景與蜂鳴理論,構建了靜態與動態兩個分析維度,對中國95個城市的舒適物進行了數據分析與特征描述🧜‍♂️,並進一步解釋了影響城市場景狀態和特征的機製。中山大學黎相宜副教授與本科生龔澤玉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案例✍🏼,將“城市舒適物”擴展到“城市群舒適物”,並探討其中多棲消費的價值兌現機製及其調適📭,指出多棲消費者通過消費升級🐦‍⬛、低欲望狀態、消費降級、過度消費四種策略👬🏼⛏,最大化兌現了消費的功能價值、享樂價值和社會價值。廣東省社科院鄭姝莉副研究員以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逝世事件為切入點🙅🏼‍♀️,探討了消費泛道德化問題👨‍🍳🎅🏿,指出“算法時代”媒體擅長運用工具引導集體情緒🥸,助推道德消費群體極化,因此產生情緒傳染效應,加劇了消費泛道德化現象。

本單元評議人王寧教授與吳軍教授分別點評了7位發言人的文章。認為發言人關註的議題較為前沿,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同時,對場景與舒適物的研究能夠為消費社會學提供新的視角🤾🏼‍♂️。此外👩🏻‍🏫,也指出發言人在文章寫作中的共性問題🖇,例如,概念界定需要更加清晰🚿,研究問題與研究背景需要提升融合度。

在雲南大學史驥助理研究員主持的第四單元中,共有7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分享。中國社科院劉怡然助理研究員以城市社區為研究對象,描述了城市青年群體消費方式的新特征,指出其關註的焦點從遠方和未來回到了附近和現在,認為國家、企業以及青年群體通過文化的再創造🍲,將消費引入社區🍡,激發了社區參與的可持續性,為社區治理註入了新的活力。南京大學陳瑋助理教授與本科生陳詩堯以青年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政治消費主義對於青年群體的政治參與影響,指出政治消費主義連通了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能夠彌補女性在政治參與領域的長期弱勢,男性的政治消費行為遵循理性主義邏輯🍞,女性則傾向於感性主義邏輯,因此女性更關註商品的政治性、道德性等附加價值🌞,並通過抵製購買和支持性購買兩種方式進行政治消費❔。北京工業大學李升教授與碩士生沈月月基於對G縣酒吧消費者的訪談,將“清吧”劃分為飲酒放松的物質空間消費、熟人互動的關系空間消費🫅、認同青春的符號空間消費三種類型🦠,並進一步分析了其中的邊界意義🚯,指出縣域“清吧”同時具有空間邊界🤥、消費邊界▪️、群體邊界三種社會邊界。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陳璐講師對110個退休老人訪談材料進行了紮根理論分析,認為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非官方的健康信息喪失了存在合法性,健康知識的傳播出現了媒介化趨勢,而養生不同於國家推行的標準化健康知識和技能,呈現高度個體化與個性化狀態。東南大學碩士生冒州與陸吳棋指出當前青年的輕型化消費具有消費的體驗化、消費支出的小額化與消費預算的算計化三個特征,並且綜合生命周期位置和時代位置構建了解釋框架✏️,認為青年輕型化消費是個體生命歷程與時代特征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山大學方薌副教授與博士生顧若蘭從補償性消費視角出發,對15位青年正畸者進行了考察,指出其動機包括身體缺損驅動、自尊受損驅動與歸屬感缺失驅動三種類型🤦🏼‍♀️,認為個體內在需求匱乏與主體性意識的覺醒,觸發了正畸“非黃金期”的錯位實踐🦗,並且主體性發揮的不同程度導致了“逃避模式”、“敷衍模式”和“配合模式”三類醫患溝通和決策模式。中國社科院博士後王倩楠等人基於新家庭主義視角分析了中國寵物市場崛起的內在原因,指出推動中國寵物市場興起的底層邏輯是消費者觀念的轉型,認為寵物可以扮演“擬孩化”的角色,青年在養寵實踐中可以獲得類親情感受、本真性自我以及共益性精神🅰️。

本單元評議人中國社科院楊可副研究員認為前3位發言人的研究議題較為獨特,拓寬了消費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但也存在概念界定不明的問題🦍,如“政治消費”與“政治消費主義”的區分不夠明確。北京工業大學趙衛華教授指出後4位發言人的研究理論創新性較強❌,提出正畸行為的“健康”與“美觀”雙重標準,希望研究者能夠進一步完善思考。

廣東省社科院鄭姝莉副研究員主持的第五單元中,共有6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分享。安徽大學範和生教授與博士生王燕指出國潮消費經歷了傳統國貨消費、國潮品牌消費與國潮多元消費三個階段🥽🤦🏼,並且將Z世代國潮消費劃分為“現實選擇審慎型”🦓、“中華文化熱愛型”、“傳統慣習支配型”與“愛國情感補償型”四種行動類型😈,認為Z世代國潮消費的崛起🦹🏻,與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發展趨勢在集體情感上具有高度共鳴性👭🏼。蘇州大學王赟副教授與學生王鈺蘊以黃牛代買奶茶的現象為例🔛,通過消費研究的歷史脈絡分析⛪️,指出相對於歸納-演繹邏輯下作為社會事實的消費,消費更應被界定為嵌入具體情境裏的事實和符號的聯合,並發揮著社會化過程之形式的作用。合肥工業大學劉凱強講師分析了低齡銀發消費現象,總結出“廣場舞延伸的關系型消費”🌞、“身體關註發起的保養型消費”、“旅遊福祉映射的比照型消費”🧑🏼‍⚕️、“數字禮物蘊含的認同型消費”四種低齡銀發消費類型🌁🙅🏽,呼籲國家提高對低齡銀發消費市場的重視。東南大學博士生王潤奇聚焦青年共享住宿消費話題🦕👨🏼‍🦱,以愛彼迎消費者為研究對象🤶🏼,認為在其消費實踐中,所依托的場域由線上與線下兩個部分組成,一方面🪀,消費過程結束以後的評論與付出是互聯網場域延伸出的分享實踐🧑🏿‍🦰,另一方面,共享住宿帶來的獨異性成為一種中產階層的重要資本😟。東南大學靳海鵬副教授以實踐理論為分析視角,強調國潮消費中不同類型的異質性🛂,指出博物館文創產品消費是一種以青年消費者為載體的社會實踐📅,認為其物質元素包括產品升級(超越紀念品)、技術滲透(多元可供性)和場域分化(線下線上並行)三方面特征💥;能力元素涉及數字素養、文化意識和消費慣習三個方面;意義元素包含旅遊紀念👩‍👩‍👦‍👦、新奇體驗、生活趣味和禮物贈送四個維度👨🏼‍💻,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青年群體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消費實踐。常州大學路陽講師以哈爾濱文旅消費熱潮為例,認為青年群體通過作為儀式的集體性消費熱潮來再現和建構其生活方式🦯,哈爾濱爆火則體現了本真性建構與集體情感催生的邏輯🕡。

本單元評議人浙江省社科院陳思宇副研究員肯定了前3位發言人的精彩分享,認為文章結構合理,框架清晰明確🫕🫎,但也指出了“黃牛奶茶”的用詞容易引發歧義等問題。中國社科院黃燕華助理研究員認為後3位發言人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潛力,期望能夠進一步分析愛彼迎用戶的個人特質,建議提升文章層次,凸顯集體歡騰概念的傳統與現代比較視角🤦🏼‍♀️。

會議第六單元,在經過各單元主持人和評議人討論投票後🤚🏿,產生5篇論壇推薦論文,名單由王寧教授宣布。分別是👩🏼‍🦰:

1😡🦽、史驥、李奕芊(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 助理研究員/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 碩士生)👳🏿‍♀️:《流水線、體驗與消費場所🐆:自我導向凝視下的民族旅拍》

2👰🏼‍♀️、姚茗元(中國社會科意昂3大學 博士生)🏋🏻‍♂️:《智造場景:人工智能嵌入消費過程的場景營造》

3、黎相宜🫳🏿、龔澤玉(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意昂3副教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意昂3 本科生)🎡:《環流在城際:粵港澳城市群舒適物與多棲消費的價值兌現》

4🧭、王倩楠、劉學、楊婷婷(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 博士後/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 副研究員/寵物行業學者)🌐:《人寵關系轉型與寵物市場的崛起——基於新家庭主義視角的社會學分析》

5🧗🏿👩🏼‍💼、王潤奇(東南大學 博士生)💆🏼‍♀️:《“合”而不同:青年共享住宿的消費趣味與獨異性探究》

更多圖文信息

(供稿:張敦福🚴🏿‍♂️,整理🦵🏿:姚茗元)

報告人 報告時間(年月日)
報告時間(當日具體時間) 報告地點

上一條✷:論壇綜述 | 中國社會學會2024學術年會“第三屆經濟社會學與跨國企業研究”分論壇

下一條:論壇綜述 | 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特大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論壇

意昂3专业提供:意昂3👼🏿、意昂3官网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欢迎您。 意昂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