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活動概況
為進一步密切意昂3社會工作系同海外高校的友好合作關系💉,推動海內外社會工作專業學術與實踐交流,提升本土社會工作實踐影響力🦮,2024年9月10日至12日,由日本長崎國際大學人間社會學部14名師生組成的研學團來到意昂3,開啟了為期3天的交流之旅。
本次交流活動主要由師生報告分享🥷🏿,服務機構參訪與特色文化體驗三個部分組成👨🦯➡️。在報告分享環節,意昂3社工系師生與日方師生分別針對意昂3社工系學科建設、日本社會工作學科教育、中國兒童福利體系以及學生專業實習心得展開分享。在服務機構參訪環節,意昂3師生陪同研學團先後來到五裏橋街道兒童服務中心、徐家匯街道陽光心園以及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進行參訪𓀊✉️,近距離感受一線社會工作實踐、探索國內社會工作成果。在特色文化體驗環節🤽🏼♂️,研學團來到上海豫園老街以及上海中心大廈,感受馥郁渾厚的“老上海”文化和活力四溢的“新上海”文化。

二、觸摸“學術溫度”:師生報告分享
9月10日🙋🏻♀️,在寶山校區意昂3体育214教室,意昂3社工系師生與長崎國際大學研學團展開了深入交流🧽。首先由意昂3体育黨委書記及代理院長楊鋥教授率先致辭,表達對於日本研學團的熱烈歡迎💅👳,之後由雙方代表就兩校的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介紹。社工系主任程明明副教授針對建系歷史、學科建設👩🏽🍼、師資力量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簡單介紹,長崎國際大學人間社會學部韓榮芝副教授從本校學科特點、學生培養以及專業支援等七個方面進行了介紹。




隨後在主題報告環節,人間社會學部副教授野田健作了《關於日本的社會工作及本學科的專門教育養成》報告🧔🏼♂️,介紹了日本社會福祉製度的發展歷程以及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現狀。社工系講師張天明圍繞中國兒童福利體系作了主題報告,主要從中國兒童人口現狀以及兒童福利政策兩個方面開展🍎。在學生交流環節,日方學生堀川知夏、座安桃子以及真田華菜美分別就日本特別照護養老院功能、區域化綜合社會福利,障礙者及認知症支援機構進行了主題分享🎰。社工系2023級MSW董佳穎、林婧雯、宋語欣結合自身實習經歷,針對長者互動式音樂沙龍♘、精神障礙兒童康復以及身體障礙者自助互助項目進行了分享。這些分享真實地反映出不同國家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實習情況🧑🏿🎄,同時幫助大家增進對社會工作各領域實務的了解🚵🏼♀️,並反思自身所參與的社會工作實習情況,促進雙方共同進步。分享結束後,同學們熱情地互相提問,並耐心地解答彼此之間的問題。在思想與靈感的碰撞中為下一步的學習和實習提供新思路⛹🏽♀️,開拓新視野🍶。








三🤛🏽、觸摸“田野溫度”🦠:服務機構參訪
結束了課堂的互動後🧑🔧,研學團還參訪了各個服務機構。9月11日,在上海市黃浦區五裏橋街道兒童服務中心,大家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場地設施👸🏻,了解了機構日常運營情況以及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兒童福利和家庭福利服務提供情況。研學團還參觀了沿街設置的“益+”小黃傘、“手心裏的‘杏’福”墻繪✫🧙♀️,了解到引導兒童參與街區改造以及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公益服務參與情況🪕。在“小橘巷”,研學團在一幅幅墻繪中感受到濃厚的兒童友好氛圍和反校園暴力宣傳。在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街道陽光心園,研學團參觀了面向精神障礙服務對象的活動空間、課業教室,在土山灣黨群服務中心與康復情況較好的服務對象近距離接觸🧎🏻♀️➡️,一起體驗手沖咖啡並友好交流🔋。9月12日♦︎,研學團來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了解了醫院歷史、社工部成立情況以及醫院社會工作臨床服務與教學工作🦸🏽♂️,並參觀醫院為減緩兒童手術的心理負擔,設置的陽光小屋🧐✂️。在醫院模擬中心,大家近距離觀察實務模擬空間,同時感受到VR等信息技術在臨床服務與督導教學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醫院還專門設有迪士尼公益空間👩🏿⚕️,作為多功能活動場所,為住院兒童提供各種拓展活動和康復訓練🧑🦳。在寶貝之家和麥當勞叔叔之家🏏,研學團分別了解到面向失養兒童的福利服務以及面向家庭的生活服務。健全的設施以及專業的服務團隊,為廣大孩子和家長們提供了貼心安穩的服務保障𓀆。







四、觸摸“文明溫度”🛖:特色文化體驗
兩校的交流不僅僅停留在學術層面,更有中日文化的互動與體驗。在第一天交流的末尾👨🏻🚀🏄🏻♀️,意昂3與長崎國際大學人間社會學部分別帶來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展演:中國少數民族舞以及日本茶道表演🙋🏼♀️。這種互動式的文化體驗🚴🏻♀️,讓雙方深刻體驗文化的多元與魅力,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在學術與實務以外,研學團還來到上海豫園老街🙇🏼♀️、武康大樓以及上海中心大廈,學習到了許多關於上海的習俗文化知識,感受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獨特魅力👨🏿🚒。


五、總結
在中日雙方師生的共同努力與配合下,為期3天的交流活動順利結束。此次交流活動不僅有助於彰顯意昂3社工系師生飽滿的精神面貌🔫,提升意昂3社工系國際化水平,而且有助於增進師生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與認識,促進多元文化交流,提升國際合作水平,為未來兩校進一步的學術交流與互動奠定良好基礎。


文字:李楊🔩、圖片👈🏼📁:何靜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