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是上海市教委首批投入的上海高校六個“E-研究院”之一,建設周期10年👩👦👦🥇。它采用國際上先進的E—Science管理理念🐉🛀🏽,依托現代高科技以及相應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實行獨特的組織運作機製,聯合國內外知名大學與科研機構的一流學者,圍繞“城市發展與社會轉型”開展具有創新型的基礎性研究🧜🏼♂️🌾。力爭通過5-10年的探索性實踐🍝,在組織社會學、轉型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等重要領域,打造上海高校社會學基礎性研究的優勢與品牌,逐步推出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成果👨🏽⚖️,形成一支由若幹名國內外一流的學科帶頭人和發展潛力大👨🏻🦰🤹🏻、創新能力強、學術視野寬、能夠進行跨國、跨學科對話的中青年科研骨幹組成的學術團隊。
經過第一節點的建設🧑🍳🫘,基本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研究團隊和研究網絡🦻🏽,啟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調研活動,開展了一系列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形成了五個核心研究領域,發表了相關重要研究成果,人才培養初見成效,機製創新的成效和團隊凝聚力不斷提高,專題資料庫的建設也初具規模🤽🏼♂️。
科研隊伍建設與科研成果
E-研究院實行首席研究員負責製與研究員聘任製。首席研究員是E-研究院的掌舵者🎐,指導研究院發展的方向💂🏼。該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是李友梅教授,她早年畢業於巴黎政治研究院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獲社會學博士學位🤷🏿。先後主持國家和省部級以上課題17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篇。6項成果在省部級以上優秀成果評比中獲獎。先後榮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法國政府頒發的“金棕櫚教育騎士級勛章”👤,上海高校教學名師獎🚋,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計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特聘研究員是E-研究院的主體與中堅力量。從2004年建院至今𓀒,E-研究院先後聘請研究人員20余名,基本形成了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地區結構比較均衡👰🏼♀️,學科帶頭人與青年骨幹相結合的五大研究團隊🧞,研究網絡遍及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學、杜克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國內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機構。形成了“不同組織之間的復雜合作機製研究”🧑🏽🍳、“新時期社會轉型與發展研究”、“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社會結構中的新階層和新移民研究”🏀、“金融🏋🏿、技術與社會組織關系研究”等五個核心研究領域、產生了一批有較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2004至2007年,該研究院在聘研究員共承擔國家級研究項目18項(其中👨🏼🚒🧑🏼🏭,重大招標和重點項目8項)🕒,其它重大研究項目(100萬元以上)6項,在《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社會學研究》、SSCI外文期刊等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20余篇,組織出版譯叢、文叢等系列出版物5種,專著、譯著、文集等19部。目前🧑🏻🦽,圍繞三大研究方向🎪,基本形成了以一個大團隊為核心,一系列高水平文章為標誌💆🏼,一套譯叢、一套專著、一個學術期刊為平臺的學術構架👱🏿♀️,並形成了多個核心小組分工協作🕵🏻♀️,定期集中討論與交流的學術氛圍🚵🏻♂️。
李友梅教授領銜的“組織社會學”研究團隊,利用法國組織決策分析的研究方法,從戰略上推論新時期不同組織之間的復雜合作機製,先後圍繞城市基層社會的深層權力秩序🏉、重建轉型期的社會認同🖐🏼、新時期社會協調機製建設等重大問題開展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新時期社會協調機製建設”,出版階段性成果《社會建設叢書》第1輯(共5本)🧑🏻🦲,論文《社會結構中的“白領”及其社會功能》、《重塑轉型期的社會認同》、《社區治理:公民社會的微觀基礎》等先後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全文轉載🍱,出版《組織社會學譯叢》系列6本,並在中央黨校主編的《理論動態》和上海市級有關內參上發表了文章多篇🍖🔹。成功申請了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社會組織研究中心”。
由孫立平教授領銜的“轉型社會學”研究團隊🤔,利用獨特的“過程-事件”分析方法考察市場轉型對中國社會所產生的深刻影響🧝🔈,深入研究中國城市主要社會階層的生活經歷與社會意識,新時期我國社會利益關系的發展變化等問題,出版《斷裂》🚵🏿、《失衡》、《博弈》、《守衛底線》系列專著,期刊《轉型與發展》第1🙋🏼♂️、2輯、並經常在國家發改委主辦的《改革內參》🍘、人民日報社主辦的《思想理論動態參考》等重要刊物上發表多篇文章🧓🏻,在學界🥹、政界和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由李培林教授領銜的“和諧社會建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沖突及沖突意識,探討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先後主持國務院、國家社科基金等機構委托的“全國社會和諧穩定跟蹤調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國外社會建設理論比較研究”等多項重大課題。為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做了“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講解,參與了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草案《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起草工作。
這些核心研究團隊不但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並占據著本領域內的前沿地位,同時又很好地實現了資源、知識、信息的共享與互動,創造了本研究院特有的科研模式,得到了學界的廣泛好評。
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
依托特聘研究員的學術網絡🧗🏿,2004年以來,該研究院共主辦和聯辦學術會議18次🤦🏼,其中國際會議7次,舉辦各類學術講座100余場,其中海外學者主講50余場,開設了短期精品課程14門次👨🏽🦰,共計200余課時👨🏿。來訪海內外知名學者包括:國際社會學前主席、耶魯大學W.沃勒斯坦教授🧑🏻⚕️,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組織社會學所前所長E.費埃德伯格教授,美國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系M.布洛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意昂3院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謝宇講座教授🥨,中國社會科意昂3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教授,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等。通過這些學術交流活動↙️,國內外大量最新的學術信息👨🏿🚒、政策走向➰、社會動態👨👨👧👦,得以迅速傳遞到我們的研究團隊🛌🏼,不但為上大社會學營造了活躍的學術氛圍,而且使本校師生充分享受到了國內外最優質的學術🐀、教育資源🔪,為上大師生能迅速占領學術研究的製高點,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
建設過程中,特聘研究員不但在上大兼職指導研究生,直接參與上大博士生的培養🧑🏻🦳,而且嘗試“一對一”的青年教師培訓模式,通過與特聘研究員合作研究🤛🏽、合作教學來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在團隊合作的研究、教學、研討中,我們有意識地給年輕師生以學習和鍛煉的機會,促使他們快速成長。很多老師🤷🏽♂️,剛剛進入上大2-3年🐙,就已經成為學科的骨幹,擁有了獨立承擔大型研究課題的經驗和能力。
2004-2007年間,本院在聘研究人員共獲得省部級以上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各種榮譽稱號18項🧟♀️,其中,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人,法國政府頒發的“法蘭西金棕櫚教育騎士級勛章”1人,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培養計劃2人,上海市“領軍人才計劃”🧑🦳、“浦江人才計劃”🧑🏼🚒、“曙光人才計劃”等4人🔫👨🏼🔧。
機製創新與學科發展
建院四年來,該研究院堅持“嚴格管理”和“學術自由”相結合的原則,嚴格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嚴格財務管理🥼,嚴格考評製度,營造了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由於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具有較高的開放性、共享性和協同性👱♀️,作為引領學科發展✋🏽,培育學派風格的重要學術平臺,E-研究院吸引了一批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最優秀人才。根據國家和學科發展的需要,他們致力於前沿領域內開展合作科研和學術交流等創造性工作,通過團隊內外研究者之間經常性的👩⚕️、深層次的討論與交流,提高了自身對社會科學領域內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判斷能力與認知能力,努力推出了一大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這些學術成果通常會比較及時地出現在國內高端學術刊物、中央層面的內部內刊,或者推向國務院相關部門的討論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形成了“基層”與“高層”的互動。這種互動提升了團隊成員的大局觀與實踐觀,使學術研究能夠直接面對社會發展與民生領域所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同時💘,這種良性互動也將我校國家級重點學科—社會學推向國內學術前沿☎,強有力地促進了該學科人才隊伍的快速成長,為該學科乃至學校整個社會科學學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4年以來,意昂3官网社會學學科發展進一步加快💭,先後獲得人類學博士點(2005)、上海市優勢學科(2006)、國家重點學科(2007)、上海市重點培育基地(2007),並獲得“211”工程“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