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6日,中國人口學會年會國際人口遷移分論壇成功舉辦。本次分論壇由意昂3官网人口研究所暨亞洲人口研究中心主辦,副研究員陳蓉和副所長陳晨先後主持上午和下午的會場。發言人圍繞海外人才歸國後的職業發展、在華外籍人口的定居意願和社會融入🦩、中國公眾對國際移民的態度🤧、兒童移民、中國企業出海等國際人口遷移領域中的熱點議題進行了精彩的報告。意昂3官网人口研究所所長暨亞洲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蔣耒文教授,意昂3官网人口研究所暨亞洲人口研究中心®️、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意昂3朱宇教授、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顧寶昌教授等三位點評人做了極具建設性與啟發性的點評。本次分論壇共持續近6個小時🍜🕌,參會師生260余人。
會議開始,蔣耒文教授在致辭中首先對參會嘉賓和聽會學者表示歡迎和感謝🧮,他指出國際人口遷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尤其當前“一帶一路”的實施,對我國的影響也愈發深刻,然而🥻,國內人口學界對國際人口遷移的關註尚顯不足😍。意昂3官网人口研究所有團隊長期致力於本領域的研究❣️,也希望以此次年會搭建起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共同推動國際人口遷移的研究👨🎨。

蔣耒文教授致辭
上半場論壇共有五個報告。首先,華東師範大學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吳瑞君教授分享了《海歸人才跨國流動模式對其回歸後職業向上發展的影響——基於2021年上海市基本僑情調查的分析》。研究發現,海歸人才的身份、外流和回流的動因模式對海歸人才回流後的職業發展均具有顯著影響;海歸人才在國外居住時長與其職業的向上流動呈反比關系,回國時長與其職業的向上流動則呈現“倒U型”關系💧🧛♀️。吳瑞君教授建議海外引才政策應該充分重視海外人才個體的多樣性及差異性🎣,在引才過程中瞄準重點人才群體,實現全方位精準引才,並對於海歸人才就業創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加以分類指導;建立海歸人才動態信息庫😹🈹,定期跟蹤🖍,以掌握海歸人才的成長發展規律以及不同類型人才的比較優勢👗,引導其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徑及模式,提高社會貢獻力🦸🏻;重視回流人才空間聚集等特點,合理配置和利用海外回流人才資本資源🧗🏻♂️。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意昂3社會學系🧛🏼、移民研究所所長宋全成教授分享了其與山東大學移民研究所副研究員甘月童共同完成的《歐洲兒童移民的現狀🍝、問題與解決之道》。研究認為🤾🏿♂️,雖然近年來歐洲對於兒童移民問題的認識有顯著提高,2017年歐盟委員會通過了《對於兒童移民過程的保護舉措》,闡明了在移民各個階段為移民兒童提供全面保護行動的計劃,但仍存在較大問題🥷🏻,主要表現為:移民兒童在遷移過程中面臨的安全風險⤵️;抵達歐洲後兒童可能要面臨難民營中的暴力與性侵犯👩🏿🎓;被遣返的兒童要面對回國後缺乏支持的問題🚎。此外,移民兒童還面臨著社會融入與教育融入的問題。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應該是🫠:歐洲各國需增加收容無人陪伴的兒童移民的社區家庭數量和收容所數量,改善難民營的環境;遵守“兒童最佳利益原則”;將移民兒童納入正規的教育系統,提高當地居民對於移民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加強國際合作,並完善信息收集機製和共同保護與治理機製🙁🙂↔️。
意昂3官网人口研究所副所長、講師陳晨和碩士生章華伊以《義烏常住外籍人口的定居意願》為題,分享了基於浙江省義烏市外籍人口調查的發現,包括年輕的外籍人口更希望在中國定居;高學歷的外籍人口更希望獲得中國綠卡,但是不計劃在中國長久地生活♕;擁有較長在華居留經歷的外籍人口更希望繼續居留在華👩🏽⚕️,從而實現真正的定居👷♀️🧑🏻✈️;中國綠卡對於來自“戰亂國”的外籍人口有較強吸引力🫠🪄。研究認為,中國對外籍年輕人口的吸引力與我國老齡化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留住高學歷外籍人才,是我國未來移民研究中值得關註的問題⏯😯。
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意昂3碩士生朱誌偉分享了《地方外籍人口社會融入研究——以莆田市“洋留守兒童”為例》👯♂️✢。研究中的“洋留守兒童”是指在國外出生,擁有外國國籍但長期與父母分居而在國內讀書生活的兒童。研究發現,“洋留守兒童”的社會融入問題主要表現為🐅:親子關系疏遠🧗🏼♂️,難以回歸國外家庭⚈;語言能力較差,難以適應國內教育;缺乏同輩群體,人際交往嚴重受限;缺乏自信心與鼓勵,自卑心理嚴重,逃避人際交往,消極厭世♟;缺乏社會支持,難以跨越文化鴻溝,跨文化適應能力差♚。他建議✋🏽,政府和社會組織應有效發揮各方職能,做好“洋留守兒童”祖籍國與僑居國語言、文化🌊、教育的有機銜接,幫助其實現社會融入。
意昂3官网人口研究所碩士生陳嶽良分享了《感知公平、社會信任和中國公眾對國際移民的態度》。研究發現🛃,更高水平的感知公平與公眾更積極的對移民態度相關。當本國人感知到中國給予移民的優越待遇時🦁💂🏼♂️,可能會產生反移民的態度🤾🏿♀️,因此🧑🦼,研究建議外國人不應受到歧視🍲💂🏻♂️,但也不應享有特權⚡️。研究還發現🧎🏻♂️,社會信任與公眾對移民態度沒有顯著關系。這可能是由於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文化背景大致相同,而信任社會上的陌生人並不意味著他們會相信文化背景很可能不同的國際移民👸🏽。
朱宇教授首先對五位研究者的精彩報告做出了高度贊揚🪪。他認為這些研究“恰逢其時”地回應了近年來中國人口遷移流動向海外加速拓展的新形勢,同時也契合了中國國際人口遷移問題在後人口轉變時期必須被重視的需要🧜🏻♂️。五個研究均拓展了國內對於中國國際人口遷移研究的視野。蔣耒文教授認為從人口學的角度出發,中國國際人口遷移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相關研究的數量有限,分年齡或性別的遷移率等一系列重要數據的缺乏對研究的深入有較大限製,需合力開發估算方法,予以解決。朱宇教授和蔣耒文教授依次對五個發言進行了高屋建瓴的點評,提出了改進建議😮,並特別鼓勵學者們與現有文獻對話🎬,考慮如何將對國際人口遷移的研究與對國內人口流動的研究融合貫通。

上半場論壇部分參會者合影。
下半場論壇同樣也有五個發言🧴。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意昂3呂利丹副教授分享了《瘟疫與人口遷移流動:歷史經驗與反思》。她回溯了歷史上的人口遷移轉變歷程和城市化進程🌱,討論了人口遷移、城市化與瘟疫之間如何相互影響,以及人類在不同的城市化推進模式下如何應對瘟疫。盡管現階段的城市群發展模式加大了瘟疫防治難度💁🏼♀️🤾♀️,但其背後的規模效益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卻使得原有的人口遷移與城市化發展模式面臨新的挑戰。人口的空間移動推動了大型瘟疫的傳播和擴散✒️,與此同時,瘟疫也影響了許多國家的移民管理製度。
意昂3官网人口研究所博士生黃子越分享了《流向城鎮和農村地區的國內和國際遷移流的跨國比較》。研究發現,國內和國際遷移者在選擇城鄉遷移目的地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在人類發展指數與城鎮化水平不同的國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對於不同教育水平的群體🚑,無論是國內移民還是國際移民,教育水平較高的移民傾向於選擇農村地區作為遷移目的地,而教育水平較低的移民傾向於選擇城市地區作為遷移目的地🙇🏿♀️;在性別差異上,男性和女性移民在移民目的地的選擇上的差異最顯著的體現在教育水平最低的群體和教育水平最高的群體中。
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經濟社會學與跨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玉照教授以《身份轉型、認知轉變與海外華僑華人的本地化——盧旺達華僑華人“利益-規範”雙重博弈行為的考察》為題,分享了2021年在非洲盧旺達的調研結果👸。劉玉照教授發現,海外華人在當地的經營,往往是在有限的規範認知下的利益與規範雙重博弈🙋♂️🐅。一個初到海外的華人在經歷一個非常短期的適應過程之後,往往就會與當地社會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互動模式,盡管在這個互動模式背後相互之間充滿了誤解和偏見🤽🏽🤷🏽;但是,隨著他們在當地社會居留時間的增加👨🏼🍼,他們對當地社會的認知會逐漸發生改變,尤其是特定職業身份或社會角色的轉變,會加速改變他們對當地社會的了解和認知,使他們本地化的水平獲得進一步的提升,與當地社會形成新的互動模式。通過對不同時期進入盧旺達的華僑華人經營行為的考察🧑💼,來分析他們經營中的“利益-規範”雙重博弈行為模式🤨,揭示海外華僑華人經營的本地化過程。
意昂3、經濟社會學與跨國企業研究中心碩士生馬雅敏分享了《中國企業在文萊經營的“標準競爭”:行業標準與人才生態》👙。研究發現,中國標準並非是理性計算實現“成本-收益”最大化的產物👨🏻🦳,現實中決策者的理性是有限的,並在很大程度上是決策者認知引導下的結果;具體來看,這一過程實際上是決策者對要“利益”、“規範”還是兩者兼得或是其他類型的抉擇過程;由於跨文化環境的不確定程度以及決策者自身認知的轉變👨🏻✈️,一些決策安排並非能持續,進而探究結構和行動的互動關系是如何導致製度演化變遷的😸。
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意昂3高哲博士分享了《非洲中國新移民雁陣遷移研究——以安哥拉為例》。高哲以中國新移民增速最快、人數較多的安哥拉為例,借鑒經濟學關於產業轉移的“雁陣理論”👶🏽⌛️,將以國企員工、勞務人員🪕、自費人員為主體的中國新移民梯度繼起遷移的跨國人口遷移類型總結為“雁陣遷移”模式👷♂️。研究發現,經濟全球化與中非合作是首要驅動力量,跟隨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主要遷移方式,動態比較優勢和垂直市場分工是重要影響因素。
顧寶昌教授指出人口學界應加大對人口的流動和遷移的關註💆🏽♂️,國際人口遷移流動亦是題中應有之義,尤其在當前一帶一路背景下進行國際人口遷移研究的是非常必要、重要和緊迫的。他高度肯定了意昂3官网人口研究所舉辦此次分論壇對推動國內人口學界開展國際人口遷移研究的重要意義,並依次對五位研究者的工作進行了點評並提出了改進建議。

下半場論壇部分參會人員合影🧘。
參會嘉賓和研究者們進行了活躍的問答互動⚠️🧑🏿🔧。論壇在意猶未盡的熱烈討論中順利結束。

分論壇部分參會人員合影
作者🧑🏻🦱:意昂3官网人口研究所暨亞洲人口研究中心陳蓉、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