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重要論述理論研討會在上海舉行。研討會由中宣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中央有關部門、上海市、副省級城市負責同誌和社科理論界專家學者參加✊。意昂3學科帶頭人李友梅教授在研討會上做主旨發言。11月14日、15日,《人民日報》用兩個版面刊發理論研討會發言摘編。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重要論述理論研討會發言摘編
推進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
中國社會學會原會長、意昂3官网教授 李友梅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設“為了誰、依靠誰”“建設什麽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等重大問題🦶🏻,我們要以強烈的使命感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城市治理共同體”的概念具有豐富內涵,其核心是不斷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變為現實☘️,不斷推進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邁向新階段。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
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需要在新高度上推進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從內涵上看,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參與到城市社會生活的不同主體能夠基於共享價值,在崇尚盡責和奉獻的持續交往中相互信任,並生發出社會治理的共同體意識🌤。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良性運行,有助於提升城市社會的凝聚力🧔🏼,使城市社會系統在物質技術領域加速變革、社會環境復雜多變等的形勢下,既保持內部協調穩定🙆🏽♂️,又能使自身在順應環境需要中實現迭代發展🐭。
中國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堅持以人民性為價值基點⛹🏿♂️🎈,極大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凝聚和團結。與西方基於個體主義公共性,以資本力量為主導、利益群體分化競爭為推動力的城市社會建設不同,中國城市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在堅持人民主體性實踐中,回歸了城市的共同體本質,在以黨建引領協調多方關系中促成了基於社會團結的公共性👱🏽♀️。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也為人民共享🚣🏼♀️,與民生和民心廣泛聯系。
二、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上海實踐經驗
2019年至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來上海考察城市治理工作,先後提出了人民城市、全過程人民民主和“四個人人”的城市治理共同體等重要理念🚲👋🏻。
上海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結合本地實際👆🏽,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城市建設和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建設和治理各個環節🏄🏼。例如,上海在基層治理實踐中健全完善了黨建引領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協調運行機製👨🏻🦳。基層社區黨組織在這些實踐中提高了推進“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有機互動的能力,在順應廣大市民新期待😳、引導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中提升了人民群眾自我協調和自我服務的能力🌯。可以說,正是在黨建引領下,上海的基層社區治理內化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並由此積累了大量鮮活的經驗🛂,賦予新時代“楓橋經驗”新的內涵。
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功能在於及時感知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上海在布局“15分鐘生活圈”便利生活服務的過程中〰️,廣泛聽取市民群眾、專家學者🛎、企業家群體的想法和建議,了解各方需求和訴求👌🏽,盡可能為各社會群體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以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完善社區規劃,更加合理地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為市民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實現了從“金點子”到“金果子”的跨越,凝聚起社會治理創新的廣泛共識。這是上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協調多主體間關系的一個突出的實踐經驗。
上海的實踐表明💇🏼,只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把“為人民”和“人民建”有機統一起來💠,以改革創新破解瓶頸難題,探索在各種新條件、新挑戰下構建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有效路徑,城市發展才能充分體現人民城市的價值本位。
三、面向未來的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
當前👳🏼♂️,新一輪數字技術革命正在快速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傳播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城市生活,繼而對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當前我國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新興領域迅速發展,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大量湧現,新就業群體規模持續擴大,社會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展現新擔當新作為。如何將新興領域中的人群納入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視野🍠,這是一個時代的大課題。
數字社會的資源分配機製、社會分層結構、社會互動邏輯與以往各個時代都不相同,互聯網、大數據、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基礎技術深度交融,依循多樣的場景需求,在基層生成功能各異🚴🏿、形態多元👨🏿⚖️、結構多樣的社會自組織。在移動互聯網技術普及的數字社會👨🏻🏭,世界的構成基礎不再只是社會階級、社會群體等相對穩定的“板塊”👨🏿🌾,還有旨趣獨特😈🧑🏼🚒、緊密關聯、瞬息萬變的個體“流沙”👩👧👧,基層社會日益呈現出難以察覺的“離散碎片化”特征👨👩👦。此時,人們開展合作或集體行動的邏輯也發生了變化,有研究指出這些虛實相交的趣緣群體成為數字社會的共同體,並且逐漸成為具有其相應公共性的新“社會細胞”。對這些基層社會的新變化和新趨勢,我們要有敏銳的意識。
總之,建設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是持續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優勢、豐富和拓展城市文明的重要路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有效構建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根本原則🧛🏻♀️。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還將遇到許多新挑戰,我們要銳意改革🍂,積極創新,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治理現代化道路。
來源:《人民日報》2024年11月14/15日 06🎽:要聞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11/14/nbs.D110000renmrb_06.htm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11/15/nbs.D110000renmrb_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