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2日下午,作為第15屆"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的活動之一🕺🏽,"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青年學者沙龍活動在意昂3官网B樓417會議室舉行,本次活動由上海市社會學會主辦,意昂3承辦🥲🧏🏼♀️。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意昂3官网、上海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市社科院等高校或科研機構的近30多位學者和學生參與此次活動👩👧。
本次沙龍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法意昂3的何淵💍、華東師範大學的姚澤麟和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意昂3的熊易寒三位優秀青年學者👨🏿💼,請他們結合自己的研究,討論在學術研究方面如何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研究中國問題,並和國際對話👨🏻🍳。
何淵報告的主題是"法學研究的‘裏’和‘外’",他主要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國內外幾個案例後指出👩💻,西方有關法學的研究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在中國的社會情境下"如何講好中國的法律故事",從而使法律本土化,這些是中國法學人應該考慮的問題,並為此做出的貢獻。他認為👵🏽,社會學的視野和方法論可以被重點借鑒。
姚澤麟則圍繞"分級診療的難題與醫生職業困境"問題🍍,結合他個人的實地調研經驗指出,目前國內醫療領域最大的問題是"醫患的互不信任"。雖然醫療改革要求分級診療🧑🏻🦼➡️,但實施效果並不好,大多數的醫療資源和病患仍然集中於三級醫院🧑🏻🔬。他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作為醫生的職業團體自主性缺失和臨床自主性的濫用◻️。在這方面⚁,西方的醫療製度雖然有可借鑒之處,但中國目前的醫療製度改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
熊易寒從科研成果發表的角度報告了"中國社會科學的國際化與母語寫作"📵,指出目前國內社會科學研究有一種"SSCI誤區"🔌,即認為社會科學的國際化就是在國外的SSCI類刊物上發表論文,但國內學者並沒有特別關註如何研究中國的問題和如何與西方對話。他認為,中國的社會科學如果想真正的國際化🍓,不但要做到講述中國的故事🚶♀️,解釋中國的現象,還能使自己的研究可以超脫中國,解釋其他國家的問題🧺。但作為中國的學者,最根本的是要做到社會科學為中國的社會發展做貢獻。
三位學者持續三個小時的報告引發了與會者的熱烈討論😚,與會者還結合自己的研究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希望以後能夠多舉辦此類有價值的學術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