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講座通訊|社會理論與中國社會第十二講—“齊美爾著作中的個體與社會觀念”

創建時間:  2018-06-10  樊傑   瀏覽次數:   返回

2018年6月8號上午👩🏼‍🚒,社會理論與中國社會第十二講在意昂3308室舉行👳🏿‍♂️,主題為"齊美爾著作中的個體與社會觀念"🚶‍➡️。本次講座特邀中國社會科意昂3社會學研究所的趙立瑋研究員主講,由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的李榮山老師主持。講座內容主要圍繞從實體到關系、從共相到殊相這兩個線索,解讀齊美爾著作中的個體與社會觀念👨🏻‍🚀。齊美爾作為社會學初創時期的重要人物🫒,提出了關於社會和面向社會的社會學的富有啟發性的獨到見解🛌🏼,趙立瑋老師作為當前系統研究齊美爾的主要學者,通過對齊美爾文本的梳理和講解🦯,向大家展現了國內社會理論界對齊美爾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成果🤸‍♀️☘️。
 
講座伊始,趙立瑋老師指出,有學者認為,齊美爾在社會唯名論與社會唯實論之外提出了社會關系論。在他看來,齊美爾關系的概念,某種意義上具有本體的色彩,但更多的是一種視角⛹🏻‍♀️,是一個方法的問題。在去年舉辦的塗爾幹百年紀念活動的討論中🔎,對塗爾幹的解讀也涉及到與此類似的問題。在法國理性主義的傳統的影響下,塗爾幹實際上對實體和共相有側重強調,比如他對社會事實的講法。但站在德國傳統上,齊美爾對本體的強調則很不同🤹🏻,德國傳統相對法國傳統更對特殊性有所側重💆🦡。
趙立瑋老師通過研究發現,齊美爾一生中始終在與德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進行對話,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康德🛀🏽。齊美爾那裏"社會何以可能"的問題💕,與康德"自然何以可能"的問題形成對照。在齊美爾關於歷史哲學的基本問題的討論那裏,追問的則是"歷史何以可能"的問題🙈💃🏽。因此,某種程度上,他與韋伯有共性的地方,即方法論上的個體主義👬,這是德國社會理論獨特的思想傾向💇🏽‍♀️。
在對齊美爾的解讀中,趙立瑋老師認為齊美爾與他所熟悉的米德具有相似之處。和米德一樣,齊美爾的思想也非常難以把握,這讓他感受到社會學者作為一個個體本身的復雜性🟧🧑🏿‍🏭。相對於齊美爾和米德👨🏼‍⚖️,對韋伯👨‍🏫、塗爾幹的閱讀則相對清晰,一些基本的線索較容易把握。雖然齊美爾寫作的特征使其思想缺少系統性的表達,且缺少系統化的著作。但齊美爾所強調的仍然是一種總體性的東西💆🏽‍♂️👩🏻‍🦯,如果不能從總體上把握的話,只能碎片性的展現其思想的部分內容,顯然是不妥的。在這種意義上,他認為我們今天的討論仍然是一種嘗試性的工作🐎。
趙立瑋老師首先介紹了齊美爾的兩部重要作品🫰,《社會學》以及齊美爾在去世前的關於個體社會學的專門論著,前者俗稱大社會學,後者俗稱小社會學。值得註意的是,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中的社會概念在齊美爾那裏呈現為動態化的形式。除了社會這一概念外✋🏽,齊美爾那裏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互動"。這個概念實際上體現了互動者之間相互影響🧜🏿‍♂️,所以用的reciprocity💆‍♀️,這裏強調的是一種雙向的關系、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影響👍🏻,甚至包括主動和被動👨🏿‍⚖️,影響和被影響的含義❌。帕克也繼承了這一詞語的多重用法,互惠🦑👊🏽、彼此作用、相互作用等等。趙立瑋老師認為,這兩個概念是齊美爾的核心,與其社會的概念有直接的關系,明顯呈現出一種關系取向與過程取向🏊‍♀️。
齊美爾思想的復雜性體現在💃🏽,他的作品不像塗爾幹或者帕森斯,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或者預設,在社會行動之前有預設的社會行動的存在。在他看來,只要有人相互作用的過程,社會就會存在❓,而且在互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形式🐠。但齊美爾的形式這一概念是比較復雜的,社會形式只是其形式的一部分🍳。趙老師認為™️,從整體上看,齊美爾所設想的形式可以有三個方面:社會形式👩‍🏫🌂、文化形式(主觀文化☕️、客觀文化🪞,文化悲劇)以及個體性的形式,最後一種與今天所講的密切相關🍔。其他的還包括科學作為一種形式、藝術作為一種形式🥠,這與他在社會形式中所論述的線索不同👨‍🚀。在趙立瑋老師看來,齊美爾那裏的形式與生命是交織在一起的👳‍♂️,他的作品體現出的生命與形式這一對張力是解讀其作品的中最重要線索,這一對張力貫穿其整個作品。
講座的後半場,趙立瑋老師具體分析了齊美爾著作中的社會和個體觀念。
齊美爾社會的概念,大概可以提出五種觀念,但趙老師強調這裏所說的是比較明顯的五種,但不能窮盡。這五種觀念是🖖🏻:一🦍、社會是關系的總體性👁‍🗨,互動的個體形成各種復雜的關系,這種總體構成了其社會。二、各種社會化的形式🏒。他強調的是,各種形式的形成過程包括其產物,這也是他大社會學所討論的主題。這些東西形成了所謂的社會的現象學🫲,即齊美爾那裏🚣🏻‍♀️🫡,是關於社會的現象的結構。三💅🏼😆、社會是在動態的互動過程中得以形成👨🏻‍🏭。我們在互動的過程中,對對方的認識是有曲解的𓀔,你很難真正的認識某一個人。那如何認識對方呢👨🏿‍🎓?這也是現象學社會學那裏的重要概念🈺:類型化🧖🏼。按照齊美爾的說法,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用這種方法認識對方😋。四、社會的第四種概念,是一種不常見的想法。就是社會作為一種審美的對象,社會作為審美的總體性⏬,社會歸根結底為一個藝術品🐄。趙老師認為這個講法中含有一種批判的色彩,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五、是他分析的一個例子。關於社交的社會學的分析👈,把社交作為一個典型的社會的概念。社交是一種生命的symbol。
講座的最後,趙立瑋老師發現👭,齊美爾著作中,對個體的討論比對社會的討論多👨🏿,個體性🈶、個體化👰🏻‍♂️、個體主義🧷,在生命觀,最後落腳於個體法則。他的哲學社會學,講的是個體主義的問題🌻。18世紀個體主義是量上個體主義,19世紀個體主義是質上的個體主義,18典型代表人物是康德、盧梭,是一種一般意義上的人,呈現為單一性。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一樣的,一般人。這種個體體現的是相同的共同的一面。19個體主義強調獨特的人🧗🏻,是對18世紀的反動🛥。強調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是有差異的🤘,關於個體主流的一種看法。然而,在趙老師看來,齊美爾對以上二者都有所批評,每一種講法都是不完整的,他最後借鑒歌德🧚、尼采形成了自己的個體觀。
在講座結束後,意昂3体育的肖瑛👸、徐冰、李榮山老師就齊美爾的個體觀念分別與趙立瑋老師進行了交流🤶🏿🕞,意昂3体育的幾位本科生🚳、研究生也就齊美爾關於社會概念的部分內容展開了熱烈討論👨‍🎨🧑‍🧒‍🧒,其中兩位同學交流得意猶未盡。最後,趙立瑋老師表達了自己對社會學初創時期的經典學者的敬意🩸,並向前來聆聽的各位老師、同學表示了感謝👐🏼。(枕衣)
 

上一條:加強長三角協同合作,解決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第五屆流動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校長論壇在意昂3官网順利舉行

下一條👏🏻:學術講座通訊:“邊漢社會”的重要性——兼與葛希芝對談漢人社會的多樣性

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講座通訊|社會理論與中國社會第十二講—“齊美爾著作中的個體與社會觀念”

創建時間🤷:  2018-06-10  樊傑   瀏覽次數☕️:   返回

2018年6月8號上午✍️,社會理論與中國社會第十二講在意昂3308室舉行,主題為"齊美爾著作中的個體與社會觀念"。本次講座特邀中國社會科意昂3社會學研究所的趙立瑋研究員主講,由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的李榮山老師主持。講座內容主要圍繞從實體到關系、從共相到殊相這兩個線索🐚,解讀齊美爾著作中的個體與社會觀念。齊美爾作為社會學初創時期的重要人物,提出了關於社會和面向社會的社會學的富有啟發性的獨到見解🙍🏻‍♂️,趙立瑋老師作為當前系統研究齊美爾的主要學者,通過對齊美爾文本的梳理和講解,向大家展現了國內社會理論界對齊美爾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成果。
 
講座伊始☂️,趙立瑋老師指出,有學者認為👩‍👦,齊美爾在社會唯名論與社會唯實論之外提出了社會關系論🧘‍♂️。在他看來,齊美爾關系的概念,某種意義上具有本體的色彩👨‍💼,但更多的是一種視角,是一個方法的問題。在去年舉辦的塗爾幹百年紀念活動的討論中,對塗爾幹的解讀也涉及到與此類似的問題。在法國理性主義的傳統的影響下💆🏼‍♂️,塗爾幹實際上對實體和共相有側重強調🌠,比如他對社會事實的講法。但站在德國傳統上,齊美爾對本體的強調則很不同,德國傳統相對法國傳統更對特殊性有所側重。
趙立瑋老師通過研究發現,齊美爾一生中始終在與德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進行對話🤐,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康德。齊美爾那裏"社會何以可能"的問題,與康德"自然何以可能"的問題形成對照。在齊美爾關於歷史哲學的基本問題的討論那裏,追問的則是"歷史何以可能"的問題。因此,某種程度上,他與韋伯有共性的地方🔒,即方法論上的個體主義🦬,這是德國社會理論獨特的思想傾向🦸🏿‍♂️。
在對齊美爾的解讀中🫷🏼,趙立瑋老師認為齊美爾與他所熟悉的米德具有相似之處🙍🏿。和米德一樣,齊美爾的思想也非常難以把握🛍,這讓他感受到社會學者作為一個個體本身的復雜性👩🏿‍⚖️。相對於齊美爾和米德⚰️,對韋伯💡、塗爾幹的閱讀則相對清晰🎢,一些基本的線索較容易把握。雖然齊美爾寫作的特征使其思想缺少系統性的表達,且缺少系統化的著作。但齊美爾所強調的仍然是一種總體性的東西🧖🏿,如果不能從總體上把握的話🚴🏼‍♀️,只能碎片性的展現其思想的部分內容,顯然是不妥的🦌。在這種意義上,他認為我們今天的討論仍然是一種嘗試性的工作🕰🧑🏻‍🦰。
趙立瑋老師首先介紹了齊美爾的兩部重要作品,《社會學》以及齊美爾在去世前的關於個體社會學的專門論著,前者俗稱大社會學,後者俗稱小社會學❓🫸🏿。值得註意的是👷🏽‍♀️,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中的社會概念在齊美爾那裏呈現為動態化的形式🧑🏼‍🎄。除了社會這一概念外,齊美爾那裏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互動"。這個概念實際上體現了互動者之間相互影響🧖🏽‍♂️,所以用的reciprocity🧖🏿‍♂️,這裏強調的是一種雙向的關系、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影響,甚至包括主動和被動,影響和被影響的含義🙋🏽‍♂️。帕克也繼承了這一詞語的多重用法,互惠🫖、彼此作用🤹‍♂️、相互作用等等。趙立瑋老師認為,這兩個概念是齊美爾的核心,與其社會的概念有直接的關系2️⃣,明顯呈現出一種關系取向與過程取向。
齊美爾思想的復雜性體現在🧚‍♀️,他的作品不像塗爾幹或者帕森斯,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或者預設,在社會行動之前有預設的社會行動的存在。在他看來🤵🏿‍♂️,只要有人相互作用的過程,社會就會存在🤝🪴,而且在互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形式。但齊美爾的形式這一概念是比較復雜的😴🤟🏻,社會形式只是其形式的一部分。趙老師認為🪃,從整體上看👱🏻‍♂️,齊美爾所設想的形式可以有三個方面🫅🏼🩻:社會形式、文化形式(主觀文化、客觀文化,文化悲劇)以及個體性的形式,最後一種與今天所講的密切相關。其他的還包括科學作為一種形式🧂、藝術作為一種形式,這與他在社會形式中所論述的線索不同🧑🏽‍🦲。在趙立瑋老師看來,齊美爾那裏的形式與生命是交織在一起的🐀,他的作品體現出的生命與形式這一對張力是解讀其作品的中最重要線索,這一對張力貫穿其整個作品🪹🏑。
講座的後半場🧑🏽‍🚀🐏,趙立瑋老師具體分析了齊美爾著作中的社會和個體觀念🚇🧗🏿‍♂️。
齊美爾社會的概念🫳🏿,大概可以提出五種觀念,但趙老師強調這裏所說的是比較明顯的五種🙂‍↔️🔓,但不能窮盡🚣🏽‍♂️。這五種觀念是☔️:一、社會是關系的總體性,互動的個體形成各種復雜的關系,這種總體構成了其社會。二🥗、各種社會化的形式。他強調的是,各種形式的形成過程包括其產物🚵🏻‍♂️👐🏿,這也是他大社會學所討論的主題。這些東西形成了所謂的社會的現象學,即齊美爾那裏💋,是關於社會的現象的結構👇🏼。三📠、社會是在動態的互動過程中得以形成。我們在互動的過程中,對對方的認識是有曲解的,你很難真正的認識某一個人。那如何認識對方呢?這也是現象學社會學那裏的重要概念:類型化。按照齊美爾的說法,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用這種方法認識對方👭🏼。四𓀐、社會的第四種概念,是一種不常見的想法。就是社會作為一種審美的對象,社會作為審美的總體性🚢,社會歸根結底為一個藝術品。趙老師認為這個講法中含有一種批判的色彩,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五、是他分析的一個例子。關於社交的社會學的分析🫸🏽,把社交作為一個典型的社會的概念🧳。社交是一種生命的symbol。
講座的最後☂️,趙立瑋老師發現🔕,齊美爾著作中,對個體的討論比對社會的討論多😽,個體性、個體化、個體主義,在生命觀,最後落腳於個體法則🏊🏻。他的哲學社會學🌗,講的是個體主義的問題。18世紀個體主義是量上個體主義💆🏿,19世紀個體主義是質上的個體主義,18典型代表人物是康德、盧梭,是一種一般意義上的人,呈現為單一性🧉。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一樣的🙋🏿‍♂️🤜🏽,一般人。這種個體體現的是相同的共同的一面🚶‍♀️。19個體主義強調獨特的人,是對18世紀的反動𓀅👐。強調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是有差異的,關於個體主流的一種看法✌🏼。然而,在趙老師看來,齊美爾對以上二者都有所批評,每一種講法都是不完整的🚴🏿‍♀️,他最後借鑒歌德🛀🏿、尼采形成了自己的個體觀。
在講座結束後☃️,意昂3体育的肖瑛、徐冰、李榮山老師就齊美爾的個體觀念分別與趙立瑋老師進行了交流,意昂3体育的幾位本科生🐪、研究生也就齊美爾關於社會概念的部分內容展開了熱烈討論,其中兩位同學交流得意猶未盡✍🏿🤾🏻‍♀️。最後,趙立瑋老師表達了自己對社會學初創時期的經典學者的敬意🦚🦷,並向前來聆聽的各位老師🏊🏽‍♂️、同學表示了感謝。(枕衣)
 

上一條🙇🏼‍♀️:加強長三角協同合作,解決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第五屆流動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校長論壇在意昂3官网順利舉行

下一條:學術講座通訊:“邊漢社會”的重要性——兼與葛希芝對談漢人社會的多樣性

意昂3专业提供𓀓:意昂3👩🏽‍🦳、意昂3官网🐈‍⬛、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欢迎您。 意昂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