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瑛 孫紹文
【期刊】開放時代🍱;2017年05期📈;2017-9-10
【摘要】過往研究中國鄉土社會的團結🤛🏿、分化和變動機製的文獻大多賦予鄉土社會以積極💈、理性的面貌。與這類文明化的鄉土社會想象不同🥶,《馬橋詞典》刻畫的是一個準自然的鄉土社會。在馬橋🚠,"格"看似是個人性的💂🏽,實則是集體的等級性的擬親屬社會網絡即差序格局,每個成年男性及其家庭都根據其所掌握的資源的類型和數量而被安排在其中的某個節點上,擁有具體的"格",獲得相應的親屬性稱呼和"話份"🧙。"格"不經意地構建和維系著馬橋的共同體秩序,並以不變應萬變地在地化外來的政治🗡☺️、經濟✋🏼、人情和文化力量。"格"的長期穩定和有效一方面取決於它作為共同體成員非反思的自然態度的內在構成性部分,另一方面源於馬橋共同體的"社會密度"的長期穩定。對"格"的考察,豐富了對鄉土社會和"差序格局"的多重面相的理解,對思考變遷時期鄉村公共性重建亦有啟示🏌🏼。
【關鍵詞】《馬橋詞典》;格;準自然社會🦹🏿;差序格局;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