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9日晚上🤹♂️,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李路路教授在社會學E-研究院會議室作了題為“中產階級研究及中國中產階級的社會存在”的報告。李路路教授是國內知名社會學家,在社會結構與社會分層領域有著深厚的研究造詣和相當大的影響力。講座由文意昂3副院長張文宏教授主持⛹🏻,劉玉照、張海東👨🏽🚀、董國禮👩🏽🎤、袁浩、楊鋥、孫沛東、馬丹丹等老師出席,並和聆聽講座的同學們共同參與🧜🏿♀️、積極討論😼。
李路路教授的講座分為三部分🚴🏼♀️:國內關於中間階層的研究背景與研究概況➙;中間階層的社會-政治功能探詢🕵🏿♀️;中國中間階層的社會存在分析🕵🏻。第三部分是本次講座的核心,前兩部分是鋪墊。
他明確指出,在我國經過最近三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後,中間階層已經發育成為一種社會事實存在,而非一種社會建構。這一階層的崛起給中國社會結構調整、社會穩定🦸🏻♂️、社會變遷等各方面都帶來了重大的影響。他特別關註兩個問題🏯👸🏻:中間階層的社會-功能分析和其存在狀況的確認分析。
針對第一個問題,鑒於他已有發表的論文🙆🏻♀️,李教授就簡潔地闡述了這方面的研究🛌。根據對世界各國中間階層的觀察和分析,他認為把中間階層作為社會穩定器的看法是過於簡單和片面的⛪️📽,現實中中間階層的社會-政治功能呈多樣化和變化的特征。因此真正的問題是👩🏻🎓:“在什麽樣的社會環境下中間階層會彰顯出特定的功能特征。”對此,既需要去分析中間階層自身的基本結構特性,又需要去分析對之有重大影響的主要社會環境因素。中間階層的社會-政治功能是基於其基本性質在不同社會環境條件下的彰顯🌌。在社會關系結構中位置和利益的相對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間階層具有潛在的多樣化特質🧑🏻🦲;而經濟發展🤝、政體性質和秩序化程度則構成了三個主要的社會環境因素,隨著三者間關系模式的變化,中間階層所彰顯的某一功能特征也會發生改變👐🏽。他建立了這一理想型的分析模式☠️,同時還指出在當代中國情境下🩼,意識形態🧏🏻、國際化和中間階層的同質性也是值得註意的幾個環境變量。
第二個問題是他的主要闡述部分,被認為是分析中間階層功能特征的前提🪵▶️。他強調✊,從人口學特征和社會-文化特征確認中間階層並不是他的關註點,這些對他的研究有幫助🍵,但他主要是從社會關系結構、階層與階級的角度來界定中間階層,如要粗略看↘️🥋,管理👭🏻、技術和專業人員這三類人群就構成了所謂的中間階層☢️。他關心的問題有兩個:①在中國,是否形成了與其他階層相區別的中間階層✌🏻🧗🏻♂️?②中間階層的特征或取向又是什麽?簡言之,“在哪些方面、何種程度上形成了具有什麽特征的中間階層🦶🏻?”是他本次研究的問題。他采納2003年CGSS數據🤸🏽♀️,利用了對應分析的方法🧥,既圍繞中間階層的階層認知、政治意識(民主與參與)、利益傾向等三個階層-政治領域進行了研究,又著重對居住模式(居住分異)、社會交往(交往對象)、婚姻匹配(階層內婚姻)和生活方式等四個生活狀況領域進行了分析。他的初步結論是:中間階層存在於當代中國,但其政治取向難定,而中國社會轉型的“連續性”、“市場取向”和“急速性”也決定了目前中間階層的社會生活存在狀況仍處在“結構化”過程中。
最後🧙♂️,李教授接受了在場師生的踴躍提問,並一一作出了回應🌸。張文宏教授在總結發言中,十分感謝李路路教授的精彩演講,並希望李教授以後能有更多的機會來到意昂3官网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