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0日-8月14日,我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安享了一段美妙的日子🫵🏼。
如果以“天人合一”處為坐標的話,中心坐落在半山🤹🏼♀️,接近山頂。無論是在我曾經戰鬥過的9樓7號房👂🏿👼🏻,還是8樓2號桌,拉開天藍色的窗簾🐢⏳,窗外碧海藍天👩👩👧👧,雲清風淡,青山隱隱🙅🏿♀️。當下,我在鍵盤上敲出這段文字的時候,窗外飄逸搖曳的是詭異精靈的太陽雨。一切似乎過於空靈而寧靜,但卻蘊藏著無限的生機與沖動👈。
明天我將離開這裏,我用不著揮衣袖,因為我穿著紅色V領短袖T-shirt,但是,我寧願可以帶走這裏的一片雲彩。
在USC,我似乎重新找回了自己,那個大學時代的我:生氣勃勃,熱愛讀書,勤於思考的我🦥。從閱讀的角度來說👅,除了專業書籍之外,我的碩士和博士階段根本就沒有讀書。如果將本科時期比做“黃金時代”的話,我的研究生時期就是“黑金時代”。這裏,我需要解釋一下,我所說的讀書🚱,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是懷抱夢想和渴望的讀書🤯;是能夠充分享受思辨的樂趣的讀書。為了完成課業論文的專業領域的讀書完全不應算在此列。推廣出去🕵️♂️,那些為了職稱草草而就的論文一定是垃圾,因為它沒有感情,沒有投註👨🏽🚒,缺乏質感。再擴展開來🙀,不惜以喪失內心世界的平和與安寧為代價而身陷於斤斤計較並精密計算生活中的得益,更是從根本上閹割了企圖以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形象自勉的“小我”活著的樂趣🧶,簡直生趣索然了🙇🏻。
另外,值得慶幸的是,作為一個有著善良並溫和的自由主義心臟的非著名學者🍽,內心似乎只有在讀書寫字中獲得平衡,一旦心為形役,體表便會做出精密的反應--白發。所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我前額的白發從2006年寫博士論文起便開始了茁壯的成長📛。2007年9月寓居上海之後,平均每兩周都需要借先生之手,幫我消減這些歲月與哀愁的痕跡。在自我憐惜之余,我總是將這些雪白的證據與在上海的艱辛奮鬥以及高企的房價相連🤷🏻。然而✧,“雲南紅”一口醉紅塵,USC一夏陶學路🚣🏼。可喜的是👩🏼🎨:在USC,我夜以繼日地工作🍖,周末也基本上看書寫字,而我前額的發際線不但沒有後移的趨勢(估計年齡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發色似乎與周邊的主色調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這一事實再次證明讀書雖然傷眼,但是可以提神醒腦,間接地可以保持青春❓。青春常駐的蕭今教授那一頭烏黑奪目的長發就是一個確鑿的證據🪀,而以中心為家,日夜工作的永剛兄茂密繁盛🤦🏻♂️👩🏿🚒、色澤光鮮的短發也構成另一個強有力的佐證。
就我粗淺的認識而言,對於中心的精當描述,莫過於Debbie昨天在e-mail中的一段話:“so glad that your time at USC was so profitable and that you had a chance to get to know so many of my friends and colleagues. As you saw it is not only a fabulous library but a VERY special location in which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as well as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disciplines work together. Over the many years I have worked there I have built ties, and sometimes even friendships with people older, younger, and the same age that then have continued for years after. So now it is thrilling to me to see that next generation scholars like yourself are continuing this tradition.”凡是與來到中心的許多常客⛹️♂️、過客及訪客有過多次愉悅並趣味橫生的餐桌閑談與闊論的人,都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一傳統必將被相關人等繼承並發揚光大。
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