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9日(星期五)上午,社會學系“費孝通學術論壇”在E研究院舉行第5期學術報告。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魏偉作題為“同性戀社會表現形式的歷史變遷和中西比較”的講座。張佩國教授➗、張敦福教授作點評🤼♀️⛎,此次論壇“壇主”張江華教授出席🧘🏽♂️🧑🏽💻。巫達、董國禮🍣、陸曉聰和馬丹丹等社會學系教師也出席了學術報告🕋。
魏偉老師首先回顧了同性戀研究範式變遷的三個階段,即傳統的病態醫學研究,現代的心理學/社會學研究,和後現代的酷兒理論與政治三個階段,並指出中國當代社會同性戀身份及其身份社區的出現,正處於第二、第三個階段。他回顧了在成都市所進行的田野調查,從建構主義的視角論述男同性戀身份的形成和變遷🧑🏼🎓🗡,以及不同稱謂背後所隱含的不同文化參照和政治內涵。他從行為、身份認同、社區🥒、社會運動四個方面分析了同性戀社會表現形式,並以成都同性戀社區為個案分析了社區的形式,通過與西方社會的對比,闡述了同性戀在中國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
講演過程中,在場的教授和同學們踴躍發言,表達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並提出諸多問題🏑,如女性同性戀的隱蔽性問題🆔、同性戀性取向的先天或後天論,同性戀運動和女權運動的關系等👩🏻🔧,魏偉老師逐一予以了回應🍮。評議人張佩國教授就個體主義的研究策略如何在民族誌中實踐🌉,與魏偉商榷🪢。在實現“社區”和“個人”的民族誌之間,需要提出新的研究和分析策略。面對他者,魏偉博士表達了同情的態度,傾聽他者的邏輯,而不完全是價值中立的含義⛹️📮。事實上,問題更應該表述為愈是“沉默的大多數”被遮蔽的經驗,特別是性經驗差異😹,如何尋求公共的表達、打破沉默的勇氣🌊,這一訴求並非完全意義上女性主義所宣稱的“個體的就是政治的”,而是將性差異#️⃣,特別是被異性戀價值體系大沙文主義或中心主義建構的社會身份,看作嚴肅的議題,從而邁向性政治的可能,性權力的訴求交織的是個體的尊嚴。魏偉博士也宣稱自己一直在以學術為陣地👨🏿🔬,推進公眾教育和社會變遷。張敦福教授認真閱讀了魏偉博士的上海同誌調查的“白皮書”,就同性戀群體流行的“暗語”與魏偉進行了交流📒,他表示🔭,身份政治在社會運動後期已不是問題,在中國情境下🦩,同性戀社區在家研究(going home)似乎是一種可能。魏偉博士對張敦福老師的言論表示了共鳴,他回應道,的確😘,傳統的“孝道”較之西方流行的性權利話語,更加具有中國文化的印記。“飄飄”參照的是中國的“家”🦜,這決定了同性戀研究對人類學婚姻、家庭等“社會性”經典概念的挑戰和反思,同時,反過來也給同性戀的歸屬提供了親情的背景🧑🏻⚖️。
整個講座氣氛熱烈,互動性非常強🚽,魏偉教授的報告不僅使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對男性同性戀社會表現形式有了更具體的了解,更為主要的是,他也帶來了性愛問題與社會規製之間的關系的思考🧥,拓寬了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的基本視野。
最後,張江華教授作總結,高度評價“費孝通學術論壇”開壇兩個月以來的學術意義和成就🐦🔥,歡迎魏偉老師常回“娘家”看看,並表達了對組織和參與此次論壇的老師及學生的由衷感謝🫸🏼,特別是E研究院的應可為老師為論壇兩個月以來默默做出的幕後工作,期待來年伊始論壇能夠輸入新鮮的血液🧏🏻♀️、獲得全新的改版🚟,品咂孤獨🏋🏻♂️、戰勝困難,“把學術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