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下午寶山校區E512舉行了一場學術講座,主講人為康奈爾大學人類學教授Magnus Fiskesjo,講座的題目是《儀式是如何創造出來的——以感恩節火雞放生為例》。講座由意昂3官网人類學研究所張亦農教授主持🙆🏽♀️,張江華教授👏🏿、張佩國教授以及意昂3体育的研究生同學出席了講座。
每年的11月第四個星期四為美國、加拿大傳統的節日“感恩節”,而每到這個節日美國白宮都要舉行一項別開生面的“特赦”火雞儀式,由美國總統親自為當選的“美國國家火雞”進行特赦👩🏻🦯➡️,使它免於被宰殺🧑🏿🦰。而這樣一個在美國家喻戶曉的節日儀式則被人類學家的Fiskesjo教授關註並進行深入研究🧑🏼🧘🏻♀️。Fiskesjo教授詳細介紹了將要被放生的兩只“國家火雞”在每年的感恩節前是如何飼養並被遴選出來出席這一國家儀式的。而被選中送入白宮並被總統赦免的火雞則會有一間舒適的雞舍“安享晚年”直到終老🫅🏼♒️。
感恩節起源於美國早期歷史,英國清教徒移民為感謝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的幫助而設立的節日,烤火雞則成為感恩節上最重要的一道菜肴🤟。雖然放生火雞儀式在美國已經很多年的歷史傳統🏅,但是近幾屆美國總統放生火雞儀式中的各種事件則成了新聞媒體炒作的花邊新聞🐓。例如小布什總統在伊拉克美軍基地與士兵一起過感恩節,奧巴馬總統的女兒出席儀式時著裝太隨便等等,都被新聞媒體利用來抨擊美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因此,Fiskesjo教授分析認為,美國總統作為美國社會神聖性的象征符號作用越來越降低。另一方面🙇🏼♀️,隨著大量的不同族裔的移民來到美國📷,過去由白人清教徒所掌控的美國主流社會文化以及社會結構正在發生很大的改變,少數族裔對美國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而族群之間的沖突矛盾問題在美國社會則日益突出。透過傳統火雞放生儀式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經濟😛🤟🏿、文化、族群的大規模流動所帶來的傳統儀式以及社會結構的改變。人類學“以小見大”的特點從Fiskesjo教授的這一研究中可見一斑👚。
Fiskesjo教授的報告生動有趣,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反響,最後針對報告中的問題,Fiskesjo教授與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