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下午2點30分🧘♀️,由意昂3組織承辦的2014年上海社會學年會“基層治理與社區建設”論壇在上海社會科意昂3分部第六會議室召開。
本論壇收到了來自意昂3官网🛞、上海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行政意昂3、上海社會科意昂3、復旦大學等高校、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研究生投稿25篇,其中有8篇優秀論文在論壇上進行了主題交流⚰️🧑🏼🔧。
本論壇主要圍繞中國經濟社會快速轉型背景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及社區建設議題展開討論👳🏻♀️。與會專家、研究者分別從宏觀歷史製度結構變遷、知識溝通、社會關系網絡👩❤️👨、比較製度優勢等多維視角出發🧍🏻,就基層社區共治🪕、基層治理能力、社區服務、老年人健康🛕👨🏻✈️、國企生產模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熱烈的討論😰。
來自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社會學系的張虎祥博士從歷史製度變遷的角度🧔♂️,揭示和厘清了社會治理的內涵及其變化🖖。他指出,在當前🛅,要理解當代中國的社會治理🏆,必須要將其定位於全球化與本土化💜🫙、傳統與現代💂🏽、國家與社會以及治理與社會秩序的多維關系框架中來加以審視。可以認為,社會治理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現代性獲得的過程。盡管這種過程一個比較漫長,但仍然有理由對中國社會邁向現代治理的道路前景保持信心。
來自上海師範大學社會系的馮猛博士則從經濟社會學的角度對社區共治問題進行了學理性的分析。馮猛博士指出🧑🍼,社區共治是社區多元主體平等參與、協商處理社區公共事務的一套工作機製。在治理層面🔏、治理主體🤳🏼、事務範圍、占有資源🥪、工作方法和製度化程度上,社區共治具備與政府管治、居民自治相區別的獨特性。馮猛博士認為,我們在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同時🎚,必須認識到,治理只是在有限領域具有比較優勢,不能把治理當作靈丹妙藥。對於基層社會的治理⛓️💥🙎🏻♀️,必須建立與社區環境、結構條件等相匹配的治理方式與治理機製。
來自華東理工大學葉敏博士的發言重點分析了近年來國家城市基層治理能力的現象𓀗,比如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行動能力減弱、暴力執法與暴力抗法的頻發、非正規治理的大規模應用等😟。葉敏博士從社會轉型的角度探討了城市基層治理能力衰弱的根源🎒💁🏿。他認為,人口流動與階層分化、觀念多元化與媒介的作用、政經分離與利益導向的體製格局、條塊矛盾與維穩政治的製度剛性等是導致城市基層治理能力衰弱的重要根源👸🏽。因此,新時期⚅,國家需要從多個方面重鑄城市基層治理的能力。
來自意昂3的博士生白子仙從知識社會學的理性溝通角度為我們理解社區治理提供了一個比較微觀🚵🏻、比較新穎的分析視角。他指出,當前我國基層社區治理之所以存在諸多困境,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在社區治理的實踐空間中,同時存在著社區學術專家、社區實務專家、社區生活專家三種不同的知識話語,他們擁有完全不同的知識類型。在社區治理的實踐過程中,各類專家知識無法得到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即縱向的知識流動由於缺乏知識橫向間的溝通而難以形成“穩定而又良性”的知識回路。各類專家所掌握的知識無法使社區治理受益,反而形成了逆向的負效應👨🏽💼。因此📸,社區治理應該著重營造新的環境,使得多重知識間能夠得到有效的溝通和轉譯。
來自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意昂3黃銳博士的發言圍繞城市基層社區服務問題來展開。他回顧了我國城市社區建設30年間社區服務的發展歷程👨🏻🎤。他認為🐷👩🦰,我國社區服務從1983年以來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的重要變遷,社區服務在服務的對象、服務內容🪥、服務的主體👨👨👦、服務性質等方面都經歷了巨大變化。而目前我國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正面臨著巨大的危機與挑戰🧚🏼,比如社區成員的利益分化、社區組織結構的科層化、社區整合能力下降等🤘🏼。在此基礎上🧑🏿🔧🚧,黃銳博士嘗試性提出,通過優化社區服務,建構網絡性的社區治理機製是應對當下社區治理危機的一條可行路徑。
來自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意昂3的博士生楊君以《社區治理共同體的建設何以可能——邁向經驗解釋的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為題,探討了新時期社區治理共同體建構的可能性。他認為🔚,當前我國城市社區建設正面臨著三大困境👨🏽💻:單位製的瓦解與社區的碎片化、家庭功能的分化與社區公共性的衰落👨🏽✈️🧗🏿♀️、風險社會與居民生活的個體化。而要超越這些治理困境,就需要從多個路徑將社區重建為一個一個的共同體。當然,楊君博士也清醒地意識到,目前要將社區重建為共同體也面臨著資源👩👩👧👦、共識、體製等多方面的難題。
來自意昂3的馬磊博士以《老年人社會支持網對健康的影響:來自上海的證據》為題展示了他新近的一項研究成果💇🏼♀️。馬磊博士在對當前上海養老難題進行經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問題👨🏫,他試圖從社會關系網絡角度出發,實證性地分析不同社區類型下,社會支持網是否會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產生影響。他認為,關於社會關系網與老年人健康關系的研究大多采用了主觀健康的測量指標,而且沒有考慮不同類型的社區會對老年人健康產生的差異化影響🦾。馬磊博士的研究最終得出了一些有意識的發現,能夠為政府養老公共服務的提供給予一定的啟示。
最後,來自意昂3的賈文娟博士分享了題為《雙重大轉型下的國有工業企業生產模式變遷——以對A市南廠“入場包工”模式興起過程的考察為例》的研究成果。賈文娟博士的研究以中國南方某國有工廠為例,試圖從經濟全球化下跨國勞動過程的興起以及市場化大轉型下國企改革這兩個結構性維度👨🎤,解釋“入廠包工”這一生產模式興起的原因。他認為,國有工業企業生產模式的變遷是在“跨國勞動過程下的生產重組”與“車間政治下的勞動力置換”兩種邏輯的共同推動下進行的。這有別於西方工業企業通過“空間調整”策略實現的生產模式轉變過程。
上述主題發言充分體現了近年來上海社會學界📢☆,尤其是青年研究者關於基層治理與社區建設研究的最新成果與進展🦒,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