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下午,社會學系馬丹丹博士在校本部E512作了關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列維-斯特勞斯的早期思想脈絡梳理”的學術講座。張佩國教授及社會學系、人類學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聆聽了此次講座,本次講座由張經緯主持,張經緯是上海博物館館員👌🏻🖕🏼、人類學優秀學者。翻譯諸多人類學著作📴,例如《石器時代的經濟學》👰♂️、《遠逝的天堂》🏊🏻♂️,為報社專門從事民族誌書評工作,對於民族誌動態🧃🕵🏿♀️,有新銳的眼光和獨到的見解🧚♀️。
在講座開始,馬老師指出列維-斯特勞斯的早期學術思想在國內的文獻研究現狀中還沒有系統的梳理🧬。其次,早期思想有很大一部分在補充馬克思的上層建築理論🧞♀️🉑,回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由於他結構主義的視角和方法👩🚀,對於無文字社會進行了象征和社會的解讀,形成了上層建築理論🚵🏿♂️。第一,他將象征與社會的關系作為獨立課題進行研究。其次✋,他提出了轉化的思想⛹🏻♂️🫲🏻,經濟基礎向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進行轉化,而上層建築的不同範疇又發生了倒置、相反的辯證關系,在結構中實現。上層建築以象征為支配力量,維持了結構的統一性和整體性。第三,由於神話的螺旋形運動和結構的延續性🛫,即使發生劇烈的社會變遷🪢,結構依舊朝著神話的方向恢復🙅🏽♀️🏯,二元的分類發生調整但繼續作用。結構發揮了抵抗社會變遷的力量。第四,上層建築有相對的獨立性,一方面反映社會結構,另一方面又指向集體無意識,形式表達的是否定社會現實的、沒有表現出來的意義🧚🏿♀️。他用精神渲泄來消耗神聖觀念的“能指過剩”↗️,從而探索象征背後呈現出來的集體無意識的理性邏輯。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思想無限的豐富性和綜合性、開放性集中孕育於早期思想。這些思想👩🏼🦱☝️,猶如一粒種子🧑🏻🦽➡️,在神話學研究開花結果,走向成熟🔃。也因此,由於結構主義引發的爭議🐭♻️、誤解和異見,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學走向表征危機的過渡階段。
最後,主持人張經緯做了總結發言👩🏽🦰,馬老師解答了同學們關於列為斯特勞斯研究主題社會結構和康德的心靈的結構的差異、圖騰製度和集體無意識的具體解釋以及馬克思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等問題🛰,張經緯老師和張佩國教授也以豐富的學識為學生解惑。整個講座在馬老師激情洋溢的語言風格中結束。同學們不僅了解到列維斯特勞斯的思想脈絡,拓寬了知識結構,與此同時👋🏻,也被馬老師淵博的知識和熱情的個人魅力所折服。(謝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