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流動是揭示社會結構與開放性的重要指標,如何結合時代大背景抑或從更長遠、縱向的視角客觀地反思社會流動?在5月13日(周四)舉行的春季學期“泮溪下午茶”第四講,來自復旦大學的李煜老師以“代際流動的分析框架與議題”為題,系統性地梳理了社會學界在這一經典議題的理論和經驗研究進展🚴🏻。
李老師首先對“社會流動”的內涵與外延🎩、社會開放性及其測量、分層與流動進行了解釋與強調,流動是社會結構位置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父代與子代之間在諸如階層🧏♀️、職業地位、收入等方面所體現的差異👼🏻👨🏽⚖️,即“社會流動”最直接的反映是代際流動。關於流動的後果👰🏿,李老師圍繞馬克思➔、索羅金、桑巴特🦨、布勞和鄧肯、李普塞特的觀點進行了比較🐛,並認為50年之前主要是基於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之下對社會流動進行的關註與探討,並針對作為社會關系的階級🏋🏼♂️👩🏽⚕️、共同職業特征組成的階層、被聚合的社會個體三種不平等世界的理論視角進行了對比🤌🏿。
其後,李老師講解自上世紀中葉開始社會流動研究的發展脈絡👲🏻,從第一代以Glass為代表的以流動率(百分比)作為描述性指標,第二代以布勞—鄧肯“地位獲得”模型為代表的研究方法與機製揭示的突破,第三代以工業化發展內在邏輯(技術理論性與經濟理性)促進公平流動機會的預判,以及流動率計算與流動模式的發展🪅👼🏻,再到第四代對第二代中流動過程與機製的重視與回歸以及更為多樣性的主題🗣。伴隨經濟學對社會流動的介入💞,“錢”作為資源最一般的等價物👩🏿🦳👉🏼,對代際流動起到的作用似乎比社會學意義上的“職業地位”更強,這或許引發哪些影響代際流動差異的因素更重要的深入思考。
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平等所導致的絕對流動下降🎆,但不平等與相對流動的關系仍不明確,同時↘️,對於中國當前社會而言🧙,經濟結構轉型放緩,“絕對機會”減少,房產漲價對職業階層不平等的削弱👩🦳,家庭資源對獨生子女的優勢與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等造成社會流動過程的復雜性🥞🧑🏽💼,以及此前多關註個體流動而群體流動未得到充分重視,如何通過技術方式揭示群體流動與個體流動之間的關系📏,抑或追溯歷史,從更長期的視角審視流動的更一般性的邏輯🙁,這些都是今後代際流動議題繼續深入擴展的思路,李老師鼓勵在座同學在研究方法與理論能夠推陳出新,豐富對這一議題的深入研究。(圖文🩰:姜珮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