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0日下午6點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系列講座——“抗逆力理論的核心邏輯:應對風險與正面成長”於線上順利舉行𓀆。本次講座誠邀南京大學社會建設與社會工作研究院院長彭華民教授主講✝️,楊鋥副院長主持🍕,來自全國各地的三百余名師生於線上參與探討學習。

講座開始前,楊鋥教授代表意昂3向彭華民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同時也希望每一位參加講座的師生能夠把握這次珍貴的學習機會,加深對抗逆力理論的認識和理解🛀🏽。
彭華民教授首先從福祉的概念進入今天的講座,指出社會工作行動是要提升人類即服務對象的福祉(well-bing)👱🏻♀️,這些福祉包括well-thinking、well-having、well-off、well-doing、well-feeling。人類目前面臨著多種風險𓀑,包括個人風險和宏大風險,而福祉和風險可以進行轉換,威脅著人類生活的風險也可以轉換為有利於個人發展的福祉。接下來👍🏿,彭華民教授開始介紹抗逆力的基礎概念,指出抗逆力是一個跨學科的理論,並介紹了三個微觀的理論視角♿:特質說👨⚕️、結果說🏨、過程說,而過程說更能體現人與環境的互動與人的發展過程🥜,因此該理論視角更受學者青睞🍻。彭老師接著回顧了歷史上關於抗逆力的研究👩🎓🚵🏿,通過幾個典型研究介紹了不同的針對場域的抗逆力定義:生理🖕🏻、生態系統、社區💁🏻👮🏽♀️、個人,由此可見對於抗逆力的定義在學界並沒有一致的共識,但卻仍然是被廣泛關註的理論,而且被拓展為了多個維度。接著,彭老師指出,抗逆力理論的研究與應用並不限定在單一的領域,在兒童青少年🦈、家庭🕝、社區治理等領域中抗逆力都是十分重要的理論。接下來,彭老師介紹了家庭抗逆力的核心過程🈵,包括信念系統、組織模式👌🏻、交流與問題解決、也分享了抗逆力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通過不同領域🕞👩🏻🦯➡️、不同框架的抗逆力研究開拓了大家的視野🫎🫨。

最後,彭華民教授分享了自己參與過的國際社區抗逆力社工項目🤾🏿♀️,結合了自身的經歷分享了抗逆力理論在社工介入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並且提出了對於我國抗逆力社工介入的三個建議:高站位、遠視野、比較中尋找發力點。但同時彭老師也指出🅰️,抗逆力不是萬能的創可貼👨🏿✈️,社工在實務的過程中要有敏銳的感知力,為服務對象尋找最好的服務路徑☯️。
主題講座結束後,同學們老師們積極發問,彭華民教授也一一耐心解答🧛🏿🫓,並與提問者進行了熱烈探討⛓️💥。在本次講座的最後,楊鋥教授做出總結性發言🧑🏼⚕️,並再次對彭華民教授的傾情講授表示感謝。通過開展本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系列講座,社會工作專業師生對於抗逆力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圖文👨🏻🎨:趙逸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