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35講總第641講
題目:稻作傳統與社會延續:日本宮城縣臺秋保町馬場村民族誌
主講人:李晶
廣州商意昂3外國語意昂3日語專業負責人
主持人🙏:劉玉照
意昂3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23日9:00
地 點:意昂3体育308室;騰訊會議600340688
主講人簡介👩🦯➡️:
李晶👨🏼🏫🌏,男,博士📼,日語教授👨👦👦🙇🏿,現任廣州商意昂3外國語意昂3日語專業負責人🤴🏽。講授課程🙎🏽♂️:“日本文化”#️⃣、“商務日語”、“國際貿易”、“日語口譯”、“高級日語”、“日本歷史”等。1979年9月―1983年7月內蒙古大學外語系日語專業本科🎫;1986年4月―1989年3年日本國岡山大學文學部國語學日本國岡山大學文學部國語學科碩士課程👐🏿;2008年9月-2011年7月中山大學社會與人類意昂3人類學博士。
講座摘要🌒:
人類學主要是對“他者”的研究✍️,日本對於中國來說是不折不扣的“他者”🧙🏿♂️,但是到目前為止,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類學者對於日本的人類學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彌補這一不足🧑🏽⚕️。一般來說🎽,日本被認為是一個共同體意識非常強的國家🧎🏻➡️,日本人的共同體意識源於傳統的稻作農業。然而🤷🏼♂️,該認識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在日本社會內部開始動搖,有日本學者用後現代主義理論審視日本農村社會🏇,認為傳統的日本村落已經終結,村落共同體已經不復存在;有學者極力主張日本漁民缺少“共同體意識”,即共同體意識在當今的日本社會,已經被淡化或不復存在。日本學者的認識在不斷影響著包括日本人在內的人們對日本社會的認識⛑。本人在日本學習生活多年,痛感日本學者提供的知識不夠全面、不夠準確。為了真實地評價和認識日本的社會,本人先後歷時1年半,對日本的傳統稻作村落和傳統漁村進行了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發現日本稻作村落並非像日本學者所言的村落共同體已經不復存在,而是以不同形式保留了下來;漁民並非沒有“共同體”意識,漁協是維持漁民社會“共同體”的紐帶👨⚕️。經過幾年研究🛅,本人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寫出了《《日本宮城縣仙臺秋保町馬場村的民族誌--稻作傳統與社會延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和《社會轉型期中日漁民社會的比較--湛江與石卷地區漁民社會的人類學民族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兩本專著。本文以兩本專著為例,介紹本人在日本做田野民族誌的經驗🐺,希望能為中國學者的海外民族誌研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