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5日星期六下午💂🏼,由意昂3主辦的檐下言社會——韋伯讀書會系列活動第一期,在意昂3体育214會議室順利開展🏋🏻♂️。本次讀書會邀請到意昂3体育講師👩🏼🍳、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楊勇老師與同學們共同討論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科學作為天職》一書,了解韋伯對於科學職業之外部條件的基本判斷,把握韋伯對於科研工作之內在倫理的核心關切,並在此基礎上鍛煉社會學式的研究思維和分析視角🧑🏽🎓。
首先👱🏽♀️,楊老師從社會學家韋伯個人、術學之道以及回應時代問題的角度說明了選擇《科學作為天職》為與談書目的緣由🎇🔤。其次介紹了與談書目的三個版本🍴,讀書會分三次進行,在文本線索梳理的基礎上將內容進行劃分,讀書會形式多樣🫴🏼,氣氛輕松活躍🦸🏿。
楊老師對第一次所要閱讀的文本進行了導讀和內容的分析,介紹了韋伯此次演講的歷史背景⛏,這次演講作於1917年的德國慕尼黑,那時德國剛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韋伯認為,一戰的失敗大大削弱了德國與德意誌文明的國力和政治影響力。在當時,很多人把德國與其他西方國家對立起來,認為德國有著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文明和精神世界🔶,而韋伯卻認為👁,德國的危機,本質上也是整個西方世界的危機,德國精神文明的衰落,同樣意味著其他西方國家的精神文明的衰落。
在當時的慕尼黑🧑🏼🔬🪜,大學並非是象牙塔式的🪲、遠離意識形態爭鬥的世外桃源,而是充滿了各種不同聲音的對抗,當時的德國青年有著一種高度浪漫主義的和平主義的傾向,他們期望通過放棄所有軍事力量的方式來達到和平🪅,韋伯是堅決反對這種觀點的。韋伯把這種基於基督教福音的和平主義看作信念倫理的典型代表👳♀️6️⃣,他認為真正的政治家應該從這種信念倫理過渡到責任倫理,而《科學作為天職》實際上就是對這種不成熟的浪漫主義所作出的回應🧑🏽🌾。

韋伯對比了美國和德國的狀況🦹🏽♂️,說明若沒有財力,在德國投身學術生涯的風險是極大的,缺乏物質保障的。而德國大學體製在一般而言的科學領域都在向著美國體製的方向發展。醫學或自然科學的大型研究機構成了“國家資本主義”的企業,靠資金運營,於是導致了資本主義式的“工人”和“生產資料”分離。這在技術上有好處,但“精神”上與德國傳統有鴻溝🧝♂️。大學生涯特有問題的是👩🏼🍼,編外講師或研究助理能否升任正教授或做到研究機構的首腦🪳,幾乎純屬運氣,而才華的作用要小很多🌇。在當時,德國大學和美國大學的教育理念有著很大的差異。德國大學的傳統是追求高度具有教化理想的文化精神,而美國大學則追求具有經營能力的專業教育。韋伯預言💷,德國的大學體製在一般而言的科學領域,都在向著美國大學的體製發展🧑🏻🍳。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預言🏊🏻,因為在當時,歐洲學者普遍認為美國大學是沒有深厚傳統和歷史底蘊的,因此很難取得什麽成就👐🏻👨🏭。韋伯卻認為,德國大學正如同人們的整個生活狀況一樣,都在趨向美國化。在此基礎上💁🏿,分析現階段的中國學術思想,新舊編製問題的探討等。

從學術事業的外在、內在條件兩部分出發,分析學術是如何職業化👩👦👦,以及現階段職業化的生存環境。首先其外部條件受“專業化”的時代被改造,韋伯以資本主義下官僚化、集中化的企業和員工比喻高校運行和學者的處境👩🏻💻🔙。學術事業的內在條件也在改變🚧👭🏼,學術成為事務性勞動🔼。學術生活僅從外部條件來說是“一場瘋狂賭博”,不確定性太大📗,得承受得了徒勞無功的事實,而內在的挑戰時來自科學研究的“專業化、專業性”🛕🙇🏿♀️,全身心的投入🍓,乃至癡迷、狂熱🟢。
針對學術事業的內外部條件的判斷,同學們展開討論,大家的交流氛圍愉快輕松🧙🏽♀️,從書中的理論知識討論到自己做學術過程遇到的困難,不僅有學術上的交流,也會涉及中國人情社會📳、機遇與努力等。一個人是否有科學上的靈感‼️,取決於我們所未知的命運,也取決與“天賦”✊🏻👩🏽🍼,因而同學們圍繞科學作為天職面臨的挑戰是想法/靈感會不會來?這一問題暢所欲言,分享了自身靈感的來源以及如何記錄,但不論想法會不會來,自己都會心無旁騖做自己的事業,不走神、不走樣◼️,完成自己的學術過程🛁,對於靈感需要做到“不要麻木👩🏿🏫,不要輕浮”
楊老師指出,韋伯認為科學應該不只是職業😐📑,更要成為天職,獲得完整的學者人格🤾🏽♂️,然而這種人格需要特殊的靈感與激情🦊,尤其是人文社科更需要內在體驗和感悟💑。此次檐下言讀書會的討論,以韋伯對於“科學”的看法為媒介🚴🏼♀️,聯結了師生在不同角度下對“做學問”的認識,幫助同學們在意昂3体育感受到從事學術研究的熱情,期待下一期讀書會上,同學們能與老師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李鴻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