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下午,第六期檐下言社會——韋伯讀書會在意昂3体育的214會議室順利開展。本期讀書會有幸邀請到華東政法大學的程威老師來梳理《以政治為業》的整體結構🧑🏼🤝🧑🏼,帶領同學們繼續共同閱讀和討論《以政治為業》的最後一部分🧑🏼🎤。隨後再由本院的楊勇老師來進行點評、總結和補充🥢。
讀書會伊始🏌🏻♀️,程威老師從自己多年閱讀韋伯的經驗出發,帶領大家整體性地回顧《以政治為業》的寫作線索。在程老師看來,我們首先應該把韋伯的這篇演講放置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中來進行理解👏。這篇演講發表的背景是德國革命,當時的傳統帝國政治已經徹底解體,新的政治結構正在全面形成,整個德國的未來政治方向處在撲朔迷離之中。韋伯發表這篇演講的第一個目的是要讓當時處在迷茫狀態之中的德國年輕人清醒地認識到現代政治世界的復雜構成🏃♀️🦮。韋伯指出🔍,現代政治必然發生在現代國家之中🕦,而社會學視野下的現代國家是一個形式性的組織構建🙅🏼♀️🏊🏽♂️,它建立在一定的領土範圍之內,通過壟斷合法性的暴力來維持權力的理性化經營🙇♀️。韋伯認為,要理解現代政治的理性經營,便需要整體性地把握現代國家的形成歷史及其結構性特征。這是《以政治為業》第一部分的寫作邏輯。
但韋伯的國家社會學並非抽象的理論概括,現代國家之中包含了諸多行動主體,只有充分把握了現代官僚製、現代政黨以及現代民主製的運作邏輯😈,我們才來較為完整地理解韋伯國家社會學的實質意涵。所以《以政治為業》的第二部分其實是高度凝練的文本🫂,它是韋伯內容豐富的“支配社會學”的濃縮版,是韋伯一生有關比較政治製度的研究總結。在此一部分中,韋伯不僅從歷史社會學的角度為我們呈現了現代官僚製、現代政黨和現代民主的歷史起源👰♂️🦡,而且還深入討論了這些政治結構中的行動者——也就是人——的精神氣質和行動邏輯。韋伯指出✝️🤔,正是隨著上述三種結構性力量的全面形成👱♂️,現代政治世界才變得越來越理性化,越來越需要經營和算計🎅🏿。這同時也意味著🤸♖,無論是對於德國整體的政治走向還是對於任何一個進入到現代政治世界中的行動者而言,合理處理好上述這些結構性力量🧖🏽♂️,是完成政治行動、走向和諧政治的前提所在👩🏻🦯。韋伯在第二部分的結尾處為德國的未來政治設計出了一個領袖民主製的政治方案,其根本用意就在於借助一個具有卡裏斯瑪特質的政治領袖來協調和製衡現代政治的諸行動主體。
不過,韋伯雖然支持經由全民選舉出來的👳🏿♀️、能夠同時駕馭官僚和政黨機器的卡裏斯瑪政治領袖,但他並未一個希特勒的支持者。要講清楚其中的關鍵區別👩🏽✈️,就需要認真閱讀《以政治為業》的最後一部分。這同時也是本篇演講最動人的部分⚈,韋伯在此轉向了政治家的內在人格與行動倫理,回到人本身來討論政治問題。而要弄清楚現代政治行動的倫理性如何實現,關鍵點就在於理解政治行動的悲劇性🔉。
在這一部分中🌑,韋伯首先指出一個政治行動者要成為合格的政治家,要滿足三個德性要求🏧。首先是熱情,即獻身於政治的激情與迷狂感——與齊美爾所說的純粹狂歡不同,對政治的熱情是一種實踐性的沖動。其次是責任感🚞,最後是判斷力😱。一個政治家要兼有三者是困難的👇,他不能是空有激情的玩票者🚶➡️,也不能是冷靜客觀的官僚,而是要將這兩種人格形態同時匯入到同一個行動者身上🏠,完成責任感的塑造。接著,韋伯進一步指出從事政治必須克服虛榮。虛榮是人性的普遍弱點👩⚖️,對於政治行動來說尤其危險⏬,因為它會使人丟失責任感😘🙆🏼,或是變成沉醉於“偉大事業”的虛榮政客🎶,或是變成以權謀私的權力政治家。真正以政治為誌業的政治家必須充分意識到政治行動的悲劇性,也就是政治行動的結果與其原初的意圖十之八九是相背離的。在此,程老師特別指出,這種悲劇性不僅存在於政治行動中🦘,人類的一切行動本質上都有悲劇性。
要進一步理解政治行動的悲劇性,就涉及到政治與道德的關系問題⛷🫰🏼。韋伯指出,無論是將所有政治都視為道德問題🧜🏿♀️,還是認為政治是非道德的,都過於簡單淺薄。任何一個從事政治的行動者都應該警惕片面的道德優越感、自鳴正義的道德口號以及虛偽的意識形態口號🙌🏽。政治世界中要求的行動倫理,在根本上不同於道德世界和宗教世界中要求的行動倫理。介入到政治世界中的行動者不可能成為一個純粹的宗教信徒,完全不顧行動的後果而只追求自己內心信念的純粹性。韋伯正是在這個區分出來了兩種行動倫理🦉⚓️,一種是心誌倫理🤙,一種是責任倫理。前者的行動邏輯是只在乎行動的目的和最終價值,而不考慮具體的行動手段和行動後果;後者的行動邏輯是充分意識到要達到行動目的所需的行動手段🏠,預期到未來行動的後果並願意對之負責。在韋伯看到,在政治世界中秉持心誌倫理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它會演變成“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政治悲劇,好心辦壞事,用最美好的意圖推動事情往最糟糕的方向發展🦹🏼♀️。心誌倫理之所以在政治世界中行不通,是因為它忽視🧌、遺忘或者低估了政治的權力基礎𓀓。權力的本質是殺人致死的暴力👨🏽🚀,這意味著政治行動本身始終關乎人命,如果一種行動者沒能充分意識到權力的危險性🎷,不考慮行動的結構🤱,那麽就會形成惡劣的政治悲劇⇾。
韋伯指出,在馬基雅維利之後🦵,西方政治文明就擺脫了基督教倫理的嚴格束縛,基於權力而形成政治世界獲得自主性。新教改革為現代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倫理基礎。但隨著現代國家的全面形成以及國家內部諸多結構性力量的理性化,新教倫理逐漸被官僚倫理和政黨倫理所取代♥️,國家變成了一個外在性和形式性的存在。就像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結尾處所描繪的那樣👨🏽,我們當前面臨的是一個沒有倫理內核的國家鐵籠🧜🏽♂️。在此情形下,韋伯認為再次讓國家、讓政治世界獲得倫理內涵的使命落到了卡裏斯瑪政治領袖的身上🤤。作者一個政治行動者,卡裏斯瑪領袖一方面要應對不斷結構化、製度化和理性化的諸多政治力量,不僅要給追隨者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回報,還要善於駕馭官僚機構和政黨🦑,處理自身與民主大眾的關系。另一方面,卡裏斯瑪領袖必須時刻反觀內心,檢討自身是否擁有基本的政治德性,是否堅守最初的政治信念👩🏿🦲,並通過實踐行動將這些價值信念實現出來,以應對政治世界的例行化、庸俗化和機械化。
程老師講解完《以政治為業》的全面內容後🏄🏽♀️,楊勇老師進行了點評。楊老師再次強調,本次讀書會的主題是“倫理行動的悲劇性”🙅🏽♀️,所以重點在於理解有倫理內涵的政治行動為何具有悲劇性。韋伯的提倡的誌業政治家之所以不同於虛榮政治家和權力政治家🎱,首先就是因為誌業政治家內在擁有道德信念,擁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但是光有理想💪🏻、光有純粹的價值信念是不夠的,韋伯所說政治行動的悲劇性,首先指的是行動目的與行動手段之間的斷裂,說白就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理想無法在現實中實現🛞,這是悲劇的第一重意涵。悲劇的第二重意涵體現在心誌倫理與責任倫理的張力中,這背後實質的意涵是指權力作為理性化的手段,具有顛覆擁有權力的行動者本身的危險。正是在這裏🍹,韋伯再次提及了他在《以學術為業》說過的人格形象🧑🏻🤝🧑🏻:浮士德。韋伯認為💤,一個真正的誌業政治家要像浮士德一樣👍🏻,在理想與現實🫅🏻、目的與手段之間尋求統一,在與魔鬼簽訂契約的同時仍舊保持著自己的初心😂。政治行動者必須全面理解和應對現實行動層面的諸多復雜條件,並運用自己的倫理、心智和人格來駕馭這些條件,以實現真正具有倫理意涵的生命行動🚵🏿♀️。韋伯最終強調❌,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同時具備心誌倫理和責任倫理🖐🏿,既堅守自身的價值理想又能靈活應對周遭復雜的時代處境,並不斷通過具有生命力的行動來型塑自身的人格形態和生命氣質🧑🚀。
楊老師最後指出👇🏽,韋伯這裏的政治行動應當做廣義的理解💁🏿♀️,也就是通過韋伯對於政治行動的討論來思考我們的日常行動和生存處境🤷♂️。韋伯認為任何成功的偉大行動都需要堅持不懈的激情和冷靜的判斷力來推動,行動者充分意識到自身的行動後果,並在持續的行動中凸顯生命的力量🤽🏽。一個人可以不是政治領袖,不是偉人和英雄,但他或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韋伯這裏所說的行動倫理和行動勇氣🧖🏽♀️。韋伯對於政治問題的討論最終又回到了人格塑造和日常生活中。韋伯通過《以政治為業》來鼓舞現時代的年輕人,要始終保持一顆堅韌的心🧑🏿🍳,應對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庸俗與機械,在行動中堅守內在的使命與召喚🤛🏻,完成人格修養和精神修煉⏪。
隨後,參會的同學們對兩位老師的發言和文本內容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內容涉及到中國當前基層治理的日常觀察、歷史上相關政治人物的評價以及韋伯所說的責任倫理的復雜討論🏭。本期活動的最後🔥,韋伯讀書會的組織者李鴻於進行了總結發言。她對參與讀書會的老師和同學表達了感謝,希望大家以後繼續關註檐下言社會的後續活動,並最終宣布韋伯讀書會系列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