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解放日報》(2023年7月25日第10版☂️:思想周刊/新論);上觀新聞

“樹立大食物觀”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明確要求👨🏻🦳。準確把握樹立大食物觀👰🏻♂️,有多個理論👨🏻🦰、方法和學科視野🧎🏻。可持續消費的視角可以超越單純的農業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飲食醫學、營養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的個體主義、技術主義局限,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199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報告🎎🚰,將可持續消費定義為“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汙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後代的需求”。
面對饑餓⚅🤱🏽、營養不良和肥胖🔕、超重的雙重負擔,聯合國糧農組織進一步明確,可持續飲食是有助於當代及後代食物與營養安全以及健康生活👷🏿♀️,且環境影響小的飲食,能夠保護和尊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在文化上可接受🩱、可獲得❓,在經濟上公平和負擔得起💽,在營養上充足👩👧、安全和健康”🪝,並能優化自然和人力資源。
全球層面的可持續目標宏大包容,但對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地理、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差異性似缺乏觀照🛀。為此🧝🏽,中國、巴西、南非等國針對食物本真性、食品安全和食物浪費等問題提出戰略和對策🧚🏼♀️。
以中國為例,伴隨改革開放進程☝🏼,國人的飲食模式發生了從以傳統纖維食物為主到以肉類🧘🏻♀️、牛奶等高蛋白質動物產品為主的重大變化🫱🏻。肉類產量和消費量成為國人過上好日子的重要標誌。“無肉不歡”的背後,除了大規模產業化飼養豬雞鴨魚外,我們越來越多地進口肉食和牲畜飼料🔳。
與之相伴🤵,1978年至2017年,中國人均水資源消耗量☑️、耕地資源需求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均呈增加趨勢。簡而言之💻,食物消費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增大。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指出,某些做法誤讀、誤解甚至可能扭曲了“樹立大食物觀”以及“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規劃意圖🧛♀️🙋🏽,其主要表現是簡單地“向荒山要糧”“向深海要魚”。
事實上,人類只有養育好、維護好綠水青山👈🏼,尊重農牧民的勞動,才能得到大自然的慷慨饋贈,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向山川河流湖海索取,更不該在不適宜耕種的荒山上造梯田種水稻🙊,甚至把公共綠地⛹🏻、公園不由分說地急速改造成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