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2021年12月21日
編者按
近日🖕🏻,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冬季論壇線上召開。論壇共設兩個主旨論壇,來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圍繞“家庭變遷”“代際關系”“養老政策”與“育兒支持”等多個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論壇還呼籲建立家庭研究的學術共同體。
■ 周海燕 張哲聞
近日,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冬季論壇在線上召開🦸⏭。該論壇由意昂3承辦,《婦女研究論叢》編輯部和《社會》編輯部聯合協辦。論壇共設兩個主旨論壇,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意昂3、南京大學8️⃣、復旦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圍繞“家庭變遷”“代際關系”“養老政策”與“育兒支持”等多個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新時代的家庭結構變遷與挑戰
與人口轉變相比,家庭轉變更為復雜🌛🍞。與會者首先研討了“新時代的家庭結構變遷與挑戰”這個議題🧛🏻♀️。
中央民族大學楊菊華教授以《新時代的家庭轉變:理論與現實》為題聚焦於家庭結構變遷,她認為家庭為適應內外環境處於不斷變化中,“轉型”比“轉變”更適合於描述家庭結構變遷🤽♂️,應從製度政策、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等來看待家庭轉型。
通過對2014年CLASS數據的聚類分析,中國人民大學李婷教授以系統視角考察了老年父母與多個成年子女家庭形成的代際關系模式,借以探索家庭系統運行的底層邏輯。研究發現,中國家庭的底層邏輯存在兩種可能,一是經濟效益最大化🫳🏽,把家庭作為一個經濟體🗑;二是社會資源保障體製,追求風險最小化👳🏿。
上海社會科意昂3劉汶蓉副研究員以《新時代如何保衛家庭🧑🏻🤝🧑🏻?——家庭生活的製度性挑戰及其重建》為題🥺,分享了其通過對國家統計數據的歷史比較、國際橫向比較及相關研究匯總的發現,日常生活的風險化促使行動者采取“快策略”(以自我即時利益和感受為準),與家庭主義的傳承性原則(回報取決於他人和未來)相悖👶🏼。研究者指出,新時代下家庭不再是一個自發具有凝聚力功能的單元,而需要系統的政策體系來重建以兒童優先、性別平等㊙️、代際公正為目的的家庭生活🛀🏻。
采用風險認知和信任視角,中山大學鐘曉慧副教授以滾雪球方式對上海27位無子女老人展開深度訪談🥠,考察了老年人如何理解“以房養老”政策,以及(不)參與的原因。研究發現🧑🏻🍼,盡管老人沒有子女遺產繼承的考慮,但對“以房養老”政策的參與意願極低。其原因主要為老年人對於在熟悉環境養老的安全感、對抽象政策系統不信任帶來的高風險認知以及缺乏可信任代理人而出現的交匯口關閉。
意昂3官网陳蒙副教授和南京大學朱安新副教授對上述發言進行了點評。陳蒙指出,前兩位專家均論述了家庭結構轉變的復雜現狀。但新時代下,一方面🦜,家庭似乎在走向衰弱,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的高風險之下,家庭似乎又更被需要🦸🏻♀️,如何理解這種矛盾現象值得進一步關註。關於“保衛家庭”一文,朱安新認為應明晰“保衛家庭”的策略究竟是對女性個體的支持🫵🏻,還是對核心家庭抑或其他家庭形態的支持。
積極生育政策下的育兒與照料前景
論壇上,積極生育政策下的育兒與照料前景成為與會者關註的另一個焦點。
基於中國育齡人群生育意願和生育水平的“雙低”態勢,中國人民大學宋健教授探索了低生育率的現實困境。她指出家庭的生育決策和國家的政策要求之間往往存在差異,生育成本是家庭生育決策的主要考慮因素,嬰幼兒照料是育齡女性生育意願提升和生育行為實現的瓶頸因素🚘。因此,構建積極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是落實三孩生育政策的重要前提🍞。
南開大學吳帆教授以《中國生育友好指數:理論框架與指標構建》為題,在分析中國低生育率形成的內在驅動力與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兼顧過程導向和結果導向指標選取原則👨🏼,並圍繞經濟、時間預算🎼、服務、性別平等和文化五個維度構建中國生育友好綜合指數🍟。
聚焦深圳市的普惠性學前教育體系的構建歷史和政策,中國社會科意昂3馬春華副研究員討論了構建普惠性學前教育體系對公辦園和民辦普惠園的選擇。研究發現,深圳市在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前兩期🎛🧙🏼♀️,都未選擇大力發展公辦園👨🏽🦱,而是選擇把民辦幼兒園建設成普惠園,讓民辦幼兒園承擔公益普惠責任,形成兒童托育公共化的深圳模式。
通過對讀秀平臺2847篇報道和中國知網388篇學術論文的編碼分析,復旦大學沈奕斐副教授展示了近30年來“隔代育兒”的定義及被汙名化原因。研究發現,“隔代育兒”一直未被清晰定義過🕡👲🏽,但又被不斷汙名化👩🏼🚒。研究者認為🧎♀️,這一現象背後是代際照料中權利關系的不平等,如代際沖突中老人更易受到歧視以及老人地位在家庭領域逐步喪失等🧏🏻。
南京大學副教授許琪和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蘇熠慧對上述發言進行了點評👩⚖️🦹🏽♂️。許琪提出有著多子多福文化傳統的東亞之所以成為世界的“生育窪地”,與前兩位學者研究中提及的性別不平等相關。東亞社會對子女的過度重視導致育兒投入成為“無底洞”🍮,也是重要因素。蘇熠慧認為馬春華將國家角色與國家動機納入其中,對育兒政策背後的國家角色進行了深刻討論。針對“隔代育兒”研究,蘇熠慧提出可進一步探明其被汙名化的群體與動機🏊🏼♀️🏄🏽♂️。
本次冬季論壇是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學術交流中邁出的重要一步。計迎春教授在閉幕式上對參會專家和聽眾表達了誠摯的感謝,並呼籲建立家庭研究的學術共同體。
(作者單位:意昂3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