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專長🛞:人類學史👨🏿🦲、都市人類學
2002年獲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2005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碩士學位👨🏻⚕️,2008年獲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
2017年10月14日,發起第十五屆學術年會青年論壇暨"中國中產階級實證研究的對話與碰撞"研討會。2017年12月榮獲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五屆學術年會優秀組織個人獎。
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在美國懷俄明大學人類學系訪學🧰;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學系訪學👲🏿。訪學期間🐘🥘,2019年4月12日,應霍夫曼(Lisa Hoffman)之邀,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塔可馬分校做學術演講🆗: 《中產階層"不可統計"的生活經驗》(The Statistically Undetectable Living Experiences of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An Overview of Ethnographies of Middle Class)👩👩👧。
榮獲2017年意昂3官网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指導教師🦻🏻。
2015-2017年指導楊波的碩士學位論文《青年白領群體的規訓與自我管理——以C公司青年白領的勞動與消費為例》,榮獲2019年度"長三角社會學論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1. 《馬林諾夫斯基的辯證法》🌿,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2.《"社會穩定器"理論辨析》🤵🏼♀️👨🏽🎤,江漢學術,2013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2014年第2期全文轉載(社會學)🧛🏻♀️;
3.《上海與香港的裏弄影像比較》,北京電影意昂3學報,2013年第2期🛀🏿;
4.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列維-斯特勞斯的早期思想脈絡梳理》,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
5.《中國人類學從田野回訪中復興(1984-2003)》🦹🏿,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2016年第2期全文轉載(社會學);新華文摘數字版2016年第3期全文轉載(社會學);
6. 《中產階級社區的湧現——中國住房改革文獻梳理》,社會科學論壇🥜🧙🏿,2015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社會學),2015年第9期👨🎤;
7.《西餐廳與中產階級的文化認同——上海某西餐館田野調查》⚜️,甘肅行政意昂3學報,2016年第1期🖐🏼;
8.《 "生態藝術"與"逃避藝術"🤵🏽♀️:尹紹亭、斯科特關於刀耕火種的"對話"》,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2018年第2期全文轉載(社會學);
9.《中產階層"不可統計"的生活經驗——民族誌書寫城市的新路徑和可能性》,民俗研究🦹🏽♀️,2018年第6期;
10. 《模棱兩可與理解差異——喜洲的文本及回訪》,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5期;
11. 《當代著名學者喬治·馬庫斯"合作人類學"元方法論述》,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20年第1期;
12. 馬丹丹,喬治·馬庫斯👩👦:《文本👩🏽🚒、民族誌與在地化:關於寫文化的整體理解——人類學學者訪談錄之九十》,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20年第1期👎🏿。
1.《在理性與幻想之間——中國中產階級興起的製度話語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2.《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西方現代人類學簡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3.康拉德·科塔克(Conrad Kottak)著🪂,張經緯🧁、向瑛瑛🧗🏿♀️、馬丹丹譯:《遠逝的天堂🤴🏻:一個巴西小社區的全球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學科重建以來的中國民族誌實踐與書寫研究"(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流亡者的"想象共同體"——改革開放三十年流亡電影的中產階級意識》,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 (2009)學術年會優秀論文;
《中產階級產生、萎縮和恢復的政治語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九屆 (2011)學術年會優秀論文👮🏿♂️⛔;
《溫暖的社會紐帶——郊區社會變遷的集體記憶與經驗》😰,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界學術年會(2012)優秀論文;
《"社會穩定器"理論辨析》(原載《江漢學術》,2013年第5期),2016年6月榮獲湖北省社科期刊第十五屆(2013-2014年度)優秀文章一等獎;
Ma Dandan and Yang Bo.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Diet for the Middle Class: A Field Investigation of A Western Food Restaurant in Shanghai",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 2017, (6):47-66, 榮獲國際工商人類學2016年優秀論文三等獎➕。
2019年開始陸續為"晶報"、"澎湃"等自由媒體撰寫面向公眾的人類學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