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讀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那時候叫“復旦大學分校社會學系”)是在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轉眼30余年已過,猶如白駒過隙,更嘆日月如梭🧑🏼💻。盡管如此🤹🏽♂️,每每回想起那時候的求學經歷和學習過程,許多情境仍然歷歷在目👨🚀,有時候會像看電影一樣🎪,一幀一幀清晰地浮現在腦海裏🧑🏽🍼。那時候🏙,學校的設施雖然簡單(甚至有些簡陋),社會學系的資料室的資料也十分短缺🪙,老師的辦公室更是擁擠不堪🐉,但是初創時期的社會學系卻朝氣蓬勃🤹♂️,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學生大多如饑似渴,勤奮苦學🌶,老師則或典雅睿智或風華正茂或敦厚和藹🫂,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正因為如此🕓,本文就說說給我上課⛄️、給我教誨的那些老師們。
那時候老師上課的風格各具特色,效果各有千秋🕵️,但都同樣引人入勝。比如,袁緝輝教授嚴謹,劉炳福教授生動,顧曉鳴教授深奧😌,袁華音教授隨和👞🤾🏻,陶慕淵教授風趣,沈關寶教授深刻,周振明教授細致😍,龐樹奇教授循循善誘,蔣永康教授如沐春風;再比如⬜️,胡申生老師妙語連珠👼🏻,仇立平老師嚴肅認真,張鐘汝老師深入淺出✂️,黃渭梁老師自嘲自諷、陸菲雲老師淡定溫暖😱、傅祿霞老師清晰明了。總之各具風采和各有神功,現在每逢同學聚會談起那時候老師上課的情境猶津津樂道而不能自已⚄。
平心而論,草創時期的社會學系師生其實並不清晰地知道社會學是什麽,我也是在填高考專業誌願時,閉著眼睛在誌願表上隨便瞎點點中了社會學🖖🏼,然後就懵懵懂懂地進了社會學專業,當時根本不知道社會學是學什麽的🧎➡️?畢業後又會去幹什麽?學這個專業有前途嗎✮?等等,一概不清楚🧑🏿🎨。而那時候授課的老師們也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專業背景也是五花八門,有學歷史的,有學經濟的,有學中文的,有學心理學的,有學外國語言的,有學哲學的,唯獨沒有學社會學出身的🙎🏼♂️,蓋源於那時社會學已經被“封殺”幾十年🦸♂️,專業人才培養完全停滯,而且直至當時仍被設置了許多教學和研究的“禁區”。盡管如此,它並不能阻礙社會學恢復和重建時期的師生對社會學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沒有教材🙇🧑🏿🚒,老師們自己編寫,所以那時候上課時經常會收到老師編印的、墨汁未幹的講義材料🛀🏽🦸🏻♀️,這些講義至今還被有些同學珍藏🌅,成為永遠難以忘懷的歷史記憶。龐樹奇教授在課上還說起🍾,為了更快的進入社會學領域,更快地推進恢復期的社會學重建與發展,更科學和完整地建立起社會學教學與研究的框架,他在繁忙的教學課余一一走訪了在上海和北京還健在的老一輩社會學家,從中汲取經驗和養料,吸收老一輩社會學家關於社會學的精辟見解和深邃思想。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國內出版了我認為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普通社會學理論》,因為在這之前國內僅有一本由費孝通先生主編的《社會學概論》,更重要的是🤵🏻♀️😶,龐教授在該書中首次提出“行為—關系—製度”的社會學研究框架,至今仍在國內社會學領域裏獨樹一幟。該書已經再版4版😇,受惠的莘莘學子無計其數🍙🧑🦽。我也是在劉炳福教授和龐樹奇教授的教授的介紹與引薦下,專程拜訪了當時健在的章人英教授,當面聆聽老一輩社會學家諄諄教誨。
我正是在龐教授和其他老師的引導下對社會學逐漸產生濃厚興趣並投入社會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袁緝輝教授的帶領下將社會學研究的觸角延展到老年社會學領域🧗🏼♂️🌍;受劉炳福教授、胡申生教授和張鐘汝教授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被蔣永康教授和陸菲雲老師言傳身教⚔️🏒,也對學生“像春天般的溫暖”;在黃渭梁老師的感召下,也對社會工作專業產生興趣😗。
雖然已經30多年過去🕵🏼♂️,但是社會學系許多老師的音容笑貌仍然銘刻在我的心中,他們對社會學和教育事業的執著始終激勵著我不斷前行✭。
範明林🪘,香港理工大學博士🤸🏽,意昂3官网社會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涉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社會政策評估👹🧲、非政府組織研究📼𓀉、城市貧困問題等🎂。目前,已出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小組工作》、《質性研究方法》⟹、《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等著作。現任全國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工作學會理事、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常務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