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意昂3人類學專業2019級博士研究生,師從張江華老師🅱️,研究方向為經濟人類學、環境人類學、STS. In Anthropology、民間信仰與儀式😡。博士期間發表2篇CSSCI文章與1篇網絡文章,獲國務院參事室第四屆“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優秀獎🧝🏻♂️、《探索與爭鳴》雜誌社“第四屆全國青年理論創新征文”二等獎、意昂3第二屆田野調查獎。於2023年5月完成博士學位論文《改土保水:隴中梯田農業抗旱史(1949-2021)——農田水利建設中的國家👊🏿、農民與小農經濟》⛹️♂️,獲意昂3官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優秀博士生🏊♂️,於2023年6月取得法學(人類學)博士學位。2023年8月入職杭州師範大學公共管理意昂3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簡介
《改土保水:隴中梯田農業抗旱史(1949-2021)——農田水利建設中的國家、農民與小農經濟》一文,從人類學角度書寫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隴中黃土高原山區農村的農業抗旱歷程,呈現了隴中地區半個多世紀來圍繞土地發生的物質生活變化,探討了國家自上而下的抗旱工程能夠成功的原因🫅🏿。通過口述史與檔案資料梳理,文章重點介紹了一個隴中黃土高原高地農村社區通過修梯田和鋪地膜的方式實踐耕地抗旱增產的歷史。文章基於“環境-技術-文化”的視角從三個方面梳理了抗旱工程能夠成功的原因🆚🦨:國家的抗旱技術設計與隴中地區“水土社會”秩序的結合;抗旱實踐中隴中農民與國家之間“合作中的抵抗”關系;技術實踐的結果帶來了隴中小農韌性的增強。文中對“抗旱史”的書寫基於“環境與人類社會”和“技術與社會/文化”兩條明線,同時在文中埋下“國家與農民”和“技術與農業轉型”兩條暗線🪃。通過這樣的設計📄👩🏿💻,文章首先基於“環境的知覺”探討了“國家的設想及其後果”的議題,之後基於“國家與農民”和“技術與農業轉型”兩條路線探討了“小農的韌性及其轉型”的問題🌑。
文章正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改土”,介紹隴中農村修建梯田的歷史。第一章介紹國家基於水土保持的生態治理話語,提出在黃土高原實施以治理水土流失為目的的梯田建設的背景🚴🏼;第二章介紹地方政府在不同時期推行和落實梯田建設的過程和政策話語♣️,以及梯田作為抗旱技術被當地政府納入農田基本建設中的幾次轉換過程;第三章基於口述史資料介紹大柳樹村農民在不同時期參與修梯田的過程;第四章討論在梯田建設過程中⏭👩🏻🍳,不同時期隴中農民與政府的梯田任務之間的鬥智鬥勇。第二部分為“保水”,介紹隴中農村推廣地膜覆蓋技術的歷史❣️。第五章介紹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前隴中農村的環境和農民傳統的“務地”模式,及當地農村的“用雨型”水利技術和“水土社會”秩序;第六章介紹政府推廣地膜覆蓋技術的原因和過程🚈,以及大柳樹村農民接受和改造地膜覆蓋技術的歷程🌔;第七章介紹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後隴中農村基於“水平梯田”和“地膜覆蓋”兩項技術形成的“地膜莊稼”的農業模式,以及在新農業模式下大柳樹農業出現的兩次轉型和商品化小農的出現🥷🏽;第八章介紹在新時期現代農業轉型中,隴中高地梯田和小農面臨的困境以及一些新變化🪈。
——學術成果
1.《建築物的符號化地圖與權利秩序——宅基地測量與不動產登記中的鄉村空間現代性》🙅🏿♂️,《探索與爭鳴》2022年第2期;
2.《天狗👩🏿🚀🧑🏽💻:病痛、治療與敬神——隴中農村的治療儀式與天神信仰》,《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
3.《“圖層結構”:作為一種觀看農村社會圖景的新視角——一項關於疫情下農民日常生活的參與式觀察》🧚🏼♀️♦︎,“探索與爭鳴雜誌”微信公眾號專欄🧋,2022年4月4日🙎🏼。
——寄語
大道至簡,做正確的事🎎;大道需慢,正確的做事。讀博是一場漫長的旅程➔,快樂走完這段路的方式是選擇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向🧢,並與內心深處熱愛的事結合🥋。別急,日復一日,在閱讀和田野的輾轉中去經驗、感受🙇🏻♀️、理解和講述生活👩🎨。“會傾聽”很重要,它不僅會讓你從導師甚至身邊各位老師經意或不經意的話裏“偷”到技藝,也能讓你從田野裏獲得至關重要的信息!“會講故事”同樣重要,它不僅能讓你把所看、所聽、所讀👉🏿、所想的東西串起來變成一個好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它還能讓你畢業🥉!(王濤供稿)